第471章 再臨特區(1 / 2)

重生:我的80年代 刀9 4871 字 1個月前

一輛帶帆布棚的綠皮解放車,呼嘯行駛在國道上,已經是第五天,算是將將進入嶺南範圍。

之所以走得這麼慢,一是路況和車輛的問題;二來是為安全起見,白天趕路,晚上進入城鎮休息,絕不往偏遠小道上找捷徑。

這幾天,李建昆、金彪、陳亞軍和司機師傅四人,吃住全在車上,這就是為什麼特意找輛帶帆布棚的卡車的緣故。

如此小心謹慎下,一路有驚無險,在出發之後的第七天,解放車總算抵達鵬城。

“李同誌,還往哪走?”

司機師傅再傻,現在也看出來,這三人有點問題,他們帶的大包小包很蹊蹺,一路護寶似的。

不過不關他的事,對方租車時手續是齊全的,來自東升街道辦旗下的龍牌刀具廠。

這一個禮拜雖說給他折騰得不輕吧,所幸吃喝方麵的待遇不錯,抽華子,喝北冰洋,買來的飯菜一準大魚大肉,吃膩了還有方便麵換換口。

副駕駛座上,李建昆指指前擋風玻璃外麵,道:“你沿著路標走羅湖,到時我再找人問問,咱們去華僑旅社。”

司機師傅也不多打聽,摸出一根華子點上,咧咧嘴,“得嘞!”

林新甲在他們出發前,也回到鵬城老家,目前下榻在羅湖華僑旅社。而南洋銀行羅湖分行,正在旅社旁邊。

解放車行駛在鵬城的道路上,李建昆一路上高低提起一些的心,終於緩緩落下。不是他膽小,膽小的人就不敢走這一遭。明年即1983年,後世眾所周知,這年發生了些事,為啥?

不整頓不行唄。

透過車窗,李建昆打量著外麵的景象,鵬城外圍地區,仍沒有太大改變。多是荒山野嶺,水、電、通訊、交通這些基礎設施,皆無從談起。好像他們現在走的這條路,就是一條黃土路。

很多後來的人並不了解,所謂特區,並不是指整個鵬城,隻是中心區域,占全市麵積約六分之一的範圍。

似乎正是今年,特區與非特區之間,會用鐵絲網架起一道管理線,也被稱作“二線關”,將這座城市一分為二。出入需要特殊證件,叫作“邊防證”。

現在顯然還沒動工。

隨著解放車愈發接近羅湖,李建昆視野中的景象,逐漸變得不同。他看見不少正在大興土木的工地,其中有座十幾層高的在建大樓,老遠能看見,如擎天一柱。

他回憶著對於鵬城發展曆史的印象,確定這座大樓,應該是“電子大廈”。

1981年動工,會在今年8月竣工,建成後成為特區第一高樓。

這是第一座,由國人自己建造的二十層以上的建築,具有一定曆史性意義。

不過,它保持特區第一高樓的時間,非常短暫,很快會被高五十三層的國貿大廈所取締。李建昆視線搜索,倒是沒見著。即使還沒動工,也快了吧,建設速度也非常快。

國貿大廈的建設,在80年代算是一個奇跡,平均每三天一層。

他的視線,再次回歸到在建的電子大廈上。

那片區域,後世會成為聞名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一個商業街區——華強北。

從1982年電子大廈即將落成這件事上,可以看出,特區雖說在摸著石頭過河,其實已經把握到一定未來的發展方向。電子大廈的建立,標誌著特區打響了電子科技發展的重要一槍。

李建昆無聲笑笑,想著等電子大廈竣工,高低要拿下一層——印象中它每層的麵積並不大。眼下在鵬城,想要直接買地,還辦不到,沒人敢賣。那些搞房地產的也是變著花樣玩——特區出地,他們出錢蓋房,再進行利潤分配。

在不能擁有自己的大樓前,那裡將作為自己科技產業的大本營。

當然,這是後話。

他當前的首要任務,是要在特區支棱起一個攤子。一家工廠,作為產品落地的主機廠。

否則即使他擁有再好的產品,也隻能像姨媽巾和尿不濕樣,轉賣技術,無法獲取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