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中英街(1 / 2)

重生:我的80年代 刀9 5267 字 1個月前

深港邊境線足有幾十公裡長,在這段距離內,多半地方被一條深河“貫穿”而過,但也有幾處正兒八經的陸地接壤地帶。

十三大隊的邊境貿易地是一個。

羅湖口岸是一個。

梧桐山是一個。

隻是這些地方接壤的皆是荒山野嶺。

而有一個地方,它鏈接的卻是港城的街道。

這個地方便是:鹽田,沙頭角,中英街。

中英街原名叫作“鷺鶿徑”,背靠梧桐山,南臨大鵬灣,街名的變更,可以追溯至1898年,那是一段屈辱的曆史:

英方強行向清政府租借了界限街以北、深河以南的九龍半島北部,及其附近230多個島嶼,這些地方自此被統稱為“新界”,租期99年。

1899年,兩國勘界人員來到沙頭角,在一條乾涸河道上設立界碑,界碑東側稱為“華界沙頭角”,界碑西側稱為“英(港)界沙頭角”。

這塊區域從此一分為二。

後來隨著發展,此地遷入居民,出現做買賣的人,早期的商業街逐漸形成,並在我國50年代施行土改和農業合作化時,真正紅火起來。

當時沙頭角居民積極投入生產,農副產品產量大增,且物美價廉,深受隔壁新界居民所喜愛。

隨後由於曆史原因,這塊地方成為邊境禁區。

如今,在沉寂多年後,它再次打開門戶。

解禁的具體日期,李建昆摸不準,估算應該有個小半年了。

“突突突!”

一輛拖拉機滿載著“人樁”,行駛到鹽田這邊的沙頭角中英街入口處,才緩緩停下。

李雲裳等人皆好奇打量著眼前的街道入口,饒是李建昆科普過不少“能說”的內容,他們仍沒搞懂這條街有何出奇之處。

它看起來小而破,街道僅有三四米寬,兩側均是有些年頭的舊房子。

“你們也是第一次來?”李建昆掃視過林海幾人。

攏共五個,一塊吃過一次飯的阿昌在,去年的長發剪成精神短發,另三個小夥是初次見。

五人齊齊點頭,信息落後的年代,短短小半年時間,此地解禁的消息他們還真沒摸到——沒解禁前自然也沒法來。

“李老板,要不說你懂得多呢,我們本地人都不曉得,這邊真的又通商了?”

林海適時獻上一記彩虹屁,中英街的曆史淵源,他們從老人那裡高低聽說過一些。

“那是你們這些不關注時事的混小子,你們本地不老少人隻怕都靠這邊發財了。”

李建昆伸手指向街道裡頭,小街目前看起來寒酸歸寒酸,但客流不少。

“走吧,逛逛。”

中英街李建昆前世來過,跟現在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80年代,如果說這個國家最著名的街道,不是高第街,不是漢正街,也不是王府井,或城隍廟,正是眼前這條小破街。

無他,這條街走到一半時,就出國了……

想想看,這是多大的稀罕?

誰不想來見識一番?

誰不想出國溜一圈?

真能如願的話,這個牛皮回去能吹一整年。

等消息傳開,會引來無數人趨之若鶩,但是街中間那一腳,並不那麼好邁過去。

今年8月,鵬城將正式設立為特區,進來需要邊防證,而中英街則被稱之為“特區中的特區”,想去港城那半條街溜達,還得再辦一張特殊通行證。

後麵80年代被視為鵬城最能耐的那幫人,通常有一個標誌:那幫人辦下來這兩張證。

但凡你有這個資源,啥都不用乾,躺著數錢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