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源於生活的頓悟、未來方向(1 / 2)

重生:我的80年代 刀9 5321 字 1個月前

上午陽光明媚。

李建昆五人跟隨林海,不緊不慢地走在一條山野土路上,前方人如長蛇,身旁還不時有人擦肩而過。

這些都是十三大隊的社員。

往這條路去的,皆不空手,有人扛著麻布袋或者蛇皮袋,有人拎著籃筐,背著竹簍,乾“大買賣”的則挑著籮筐,少有些人推著獨輪車。

這些容器或運輸工具上,滿載著貨物,李建昆一路打量,無非就是蔬菜、大米、土豆等農副產品。

這年頭,港城的經濟發展水平,與內地是斷代的,隻因土地資源稀缺,才讓他們對內地的農副產品略有惦記。

路過的社員們同樣在打量他們,但並不稀奇,目光反而更多停留在林海身上,充滿豔羨。

繼續前行一段路程後,李建昆發現了簡易哨所,社員們紛紛掏出社員證,憑證通行。

他們五人注定是過不去的,所幸邊境交易地入眼可及,林海領著他們爬上一個小山崗,居高臨下打量,更加一目了然。

前方是一片開闊的山地,對麵也有崗哨,外頭有巡邏的白人大兵。

在這塊山地約莫正好二分之一的位置,設有一堵鐵絲牆,向著兩側山嵐中蔓延,看不到儘頭。不過視野畫麵的中段位置,鐵絲牆有一部分明顯“修剪”過,矮了不少,隻有一人來高。

此時在這一段低矮的鐵絲牆二麵,聚滿了密密麻麻的人頭。

一麵是十三大隊的社員,一麵則是港城那邊的交易人員,這些港城人身後,還停著七八輛麵包車或小貨車。

一簍簍或一袋袋農產品,被十三大隊的社員,高高舉過頭頂,送到對麵,那邊地上擱著幾台磅秤,很快就能得出斤兩。

確認斤兩,驗貨完畢,那邊也會有東西塞過來,但往往隻有一丟丟。

雙方在貨物體積上極不對等。

李建昆留意到有推獨輪車的社員,用整整四大筐蘿卜,隻換回一個筆記本那麼大的窄小盒子,裡麵裝的什麼不得而知,他揣測著不是計算器的話,就是微型收音機。

旁邊小王四人目睹這樣的場景,情緒還算正常,但他的心裡早已感慨萬千。

這一幕濃縮了多少辛酸啊,不僅是現在,未來也一樣,我們沒日沒夜的工作,用辛勞和血汗得到的勞動成果,放到外麵世界卻無比廉價。

而發達國家流水線上下來的工業產品,賣給我們則堪稱天價。

以前是落後就要挨打,現在是落後就要受窮,就要被人收割。

這個現在,甚至可以延伸至他重生前的四十年後。

這一刻,李建昆似有頓悟,自重生以來,他雖然一直賣力搞錢,也立誌要賺很多錢,因為他深刻明白,未來是一個金錢社會。但他並沒有一個清晰的產業規劃,隻覺得什麼賺錢便做什麼。

他曾跟扛把子說,他要做一個實業家,這是內心的真實想法。

他想著,隻要自己有錢,可以創辦很多很多公司,建設很多很多工廠,在自己賺更多錢的同時,也能解決不少人的就業,給國家創造稅收——

是的,他確實是這樣想的。

倒不全是因為心眼有多好,他覺得重活一輩子,總該乾點有意義的事,在這個世界上留下點什麼,不然死了就死了,多年後完全沒人記得,在曆史上找不到半點痕跡,實在算不上活得有價值。

此時此刻,他的想法升級了。

他想,他或許有能力小程度上,改變未來世界的格局。

他要搞高科技!

這並非一句盲目的口號,誠然,咱們國家現在確實很窮,但其實在有些方麵,還是有點牛批的。

許多後來人的並不知道,我國早在1965年就研發出了光刻機。

彼時確實還落後西方二十來年,但隨後的這十多年中,我們從未放棄追趕的步伐。目前我國第二代“自動對準分步投影”光刻機,隻怕都在實驗室“下線”了。

因為明年,也就是沒剩幾天的1980年,它會公布出來,然後震驚整個世界。

再後麵,在1981年,中科院半導體所,開始研製更加先進的“半自動接近式光刻機”,並在同年成功研製出兩台樣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