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茶花大隊、青年老師(1 / 2)

重生:我的80年代 刀9 5475 字 1個月前

在1979年3月之前,鵬城還不叫鵬城,隻是一個縣,叫作寶鞍縣。

今年3月5日,上麵批複寶鞍撤縣為市。

自古以來,這裡便是一片魚澤之鄉,老百姓世代主要以打漁為生,生活艱苦。

而它的地理位置又極其特殊。眾所周知,這個年代有“亞洲四小龍”的說法,代表著亞洲最富庶的四個地區。

港城,便是其中之一。

鵬城的前身寶鞍,與港城山脈相連,溪水相通,渾為一體。

寶鞍最高峰叫作梧桐山,海拔將近1000米,這個年代山上骷髏遍地,極度荒涼恐怖,因為什麼不言而喻。

明明生活在一片土地上,一邊窮困潦倒,一邊則燈紅酒綠、紙醉金迷,那是何等誘惑?

所以哪怕無數慘痛教訓擺在眼前,當地人仍然前赴後繼。

當然了,成功的也不少。

據不完全統計,從1952年至1979年間,寶鞍的三十萬人中,有八萬多人越了過去。

而在去年,寶鞍還經曆了非常嚴重的自然災害。

1978年夏天,一場超強台風的中心肆掠過寶鞍,造成40萬畝農田被淹,500多間房屋倒塌,許多人不幸罹難,這就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生出越過去的想法。

溺死海上的不計其數。

為解決此事,1979年,深港線上的13支生產大隊,被劃做先富區,允許當地人和港城進行小額邊境貿易。

這就是李建昆口中的“十三大隊”。

這件事也是後麵成立特區的肇始。

沒錯,這會特區還沒成立,要到明年,目前鵬城開發僅限於蛇口地區。

“突突突!”

一輛拖拉機緩慢行駛在鄉間土路上,李建昆花十塊錢雇的,本來不順路。

鵬城這年頭是真窮啊,彆說城市,連條像樣的馬路都沒有,他們從羅湖客運站摸出來,一路尋人打聽,走出幾裡地,說是前麵有個小鎮,可謂望山跑死馬啊。

所幸不到小鎮時,迎麵駛來一輛拖拉機,李建昆趕忙攔下來。

讓駕車的大叔送他們去十三大隊。

他雖然知道不少信息,但十三大隊怎麼走,也是兩眼一抹黑。這年頭出門在外,首先得找個落腳的地方,不然等天黑可能真的要露宿街頭,哦不,在這邊是露宿荒野。

至於他們這樣去十三大隊,會不會顯得突兀,李建昆並不擔心。

有些事雖然沒經曆過,但用腦子分析一下就知道:目前這個國家唯一的私人可交易的邊境貿易區,豈會沒有嗅覺敏銳的商人瞄中?

裡頭的操作空間很大。

什麼小額邊境貿易,一次交易不了多少,積少成多不就變大了?

外來人沒資格交易,不會找本地社員代勞?

從駕車的大叔一句話沒問中,也能看出些端倪。

十三大隊顯然常有客商過去,當地人已經見怪不怪。

日頭開始西斜,這趟行程硬是經曆一整天。

前麵路埂子下,出現一條蜿蜒的小河,司機大叔操著蹩腳的普通話道:“呐,這裡其實已經到了,邊上這個叫茶花大隊。”

花茶?

李建昆心想,倒是個美麗的名字。

鵬城是一個擁有客家、廣府和潮汕三大民係的嶺南地區,語係複雜,有客家語、粵語、潮汕話和大鵬話,李建昆到這裡後,也懶得擺弄他那點淺薄的粵語。

不過這並不算什麼,他們江浙話那才叫搞死個人,相鄰的兩隔壁地區,方言都完全不同,聽著一臉懵逼。

所以普通話推廣是具有深遠意義的,在這些窮鄉僻壤、方言繁雜的地區,反而更具成效。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也使得人們走出去,具備了溝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