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早安社禍事(1 / 2)

重生:我的80年代 刀9 6339 字 1個月前

新生入學季這一整個月,李建昆都過得頗為煎熬。

沈姑娘又是參加各種迎新會,完了軍訓,期間還忙著結交同學,籌備自己的大學生活,甭管出現在哪裡,身邊總是一群一群的。

真的很難醞釀出不突兀的接近方式。

直接寫情書這個點子,他也尋思過,且不提成功率約等於零,還怕給人姑娘搞嚇到。

直到十月上旬,一個利好的消息傳來,沈姑娘加入了早晨文學社。

那他可就坐不住了,這麼光明正大接近的機會,萬萬沒有錯過的道理。

上午,32號樓,101室。

早晨文學社在這裡有個辦公室。

彆小瞧這幫搞文學的人的能量,這年頭,像燕園裡的學生,十之七八都是文學信徒。他們想在自家的宿舍地盤,開辟一間辦公室,一句話的事。

據說這棟樓裡,還經常招待外校的文學社員、詩人、文學青年留宿。

沒錯,人家業務都遍布全國了,不僅僅局限於本校,每逢新一期的《早晨》雜誌印出來,要向全國各地郵寄一大堆。

“咚咚!”

李建昆敲了敲並沒有關上的房門。

“請進。”

宿舍改成的長條形辦公室裡,沿著右側牆壁,從前到後擺了三張五屜桌;左側牆壁旁有茶水台,報紙架和刊物架。

中間是過道。

此時三張五屜桌後麵,隻有一張有人,是個戴黑框眼鏡的瘦削青年。

李建昆在他對麵坐下,道明來意。

“你是老生吧?”對方上下打量著他。

“嗯。”

“不像我們文學係的。”

“經濟學的。”

“大幾?”

“研究生。”

對方怔了怔,重新審視他一番,詫異道:“同學,你經濟學研究生,要參加我們文學社?”

“咋了,不行嗎?”

“不是啊……你們研究生時間緊,課業重,好好研究你們的經濟不行嗎?”

李建昆聽出明顯的拒絕之意,一打聽才知道,早晨社現在已經不招人。

“不對吧,我聽說你們前兩天還在招。”他皺著眉頭道。

他既然過來,自然有準備,早晨社這邊的招人製度,門檻隻有一個,作品。

拿作品說話。

這玩意他還能缺?

隻有豁出臉皮不要,隨隨便便抄幾首詩歌,能把這幫人震得魂兒都沒有。

但他沒料到竟然不招人了,那沈姑娘是怎麼回事?

彆問他情報哪來的,正如強哥說的,好歹在燕園混了一年半,他在文學係可不光認識一個徐慶有。

徐慶有也是文學社的,不過這貨挺會爬,是校文學社的,也就是五四文學社。

“同學,真不招,大家太熱情,我們一開放招新,名額瞬間招滿。你說前兩天對吧,你等等,我查查。”

眼鏡翻出一個名錄薄。

李建昆看著他的手指,一溜下滑,滑到沈紅衣的大名上。

“哦,前兩天是招了一個,看這名字,我記起來了,是個大一的學妹,她不同,她屬於特事特辦。”

“怎麼個特事特辦?”李建昆問。

眼鏡解釋說,沈紅衣是武漢人,就讀的是武漢最好的中學,前兩年77屆78屆,武漢大學從這所中學招了不少人,這些人中又很出了些人物。

目前珞珈山文學社的主要負責人,就是她中學時期的學長,對於同樣品學兼優的她,並不陌生。

而北大早晨社,當下正在策劃一件大事,聯合全國十三所大學的文學社:

中山大學“紅豆社”、人大“大學生社”、北廣“秋實社”、北師大“初航社”、西北大學“希望社”、吉大“紅葉社”、武大“珞珈山社”、杭大“揚帆社”、杭師“我們社”、南開“南開園社”、南大“耕耘社”、貴大“春泥社”。

以及北大“早晨社”。

共同創辦了一個新刊物,叫《這一代》。

《這一代》第一期,則由武大珞珈山文學社負責製刊,包括印刷、裝訂、打包、寄送等諸多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