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中心的專家在科學的基礎上,適當的加了一些幻想元素。
比如宇宙航行必備的維生艙。
再比如能源獲取方式。
日常巡航狀態下,領航員號仍是以太陽能為主,特殊情況下,則是轉換到核能。
科技的突破,從來不是單一的一個點。
量子計算機替代傳統計算機,算力極大的提升,相應的,人工智能技術直接原地飛升。
AI突破,又帶來了基礎材料領域的大突破。
然後。
能源革命。
正是因為算力的突破,人類才能造出行星發動機。
簡而言之,對比《流浪地球》原著,電影版本的設定相對更加嚴謹一點。
隻是相對嚴謹。
如果是絕對嚴謹,掌握了重核聚變技術的人類,壓根不用帶著地球流浪。
飛船派才是正解。
大劉在發布會現場也多次提及這一點,為了浪漫,他文中寫的數據少了幾個量級。
這件事,他很後悔,如果不給出明確數據,肯定更加嚴謹。
不過,最重要的是故事,基礎設定稍微‘出格’一點,隻能算是瑕不掩瑜。
但搬上大熒幕,一些太過不合理的設定需要更改。
畢竟,《流浪地球》不僅是一部電影,星辰傳媒對於這個IP寄予厚望,一些出格的地方,必然要修修補補。
為了證明流浪地球計劃的合理性,那些參與的科學家們,不知道熬禿了多少頭發。
好在是以結果推到過程,一條條限定條件加入其中,計劃看起來已經比較合理了。
接著。
畫麵一轉,來到了地麵。
最先登場的不是地下城,而是反抗軍。
能源的突破,糧食問題已經不再是問題,真正稀缺的是土地。
不是什麼地方都能構架地下城的,選址必須絕對穩固,類似的地方,少之又少。
地下城不足以容納全球七十多億人口。
那些沒有‘中簽’的人,聯合數字生命派、飛船派,以及部分同情‘棄兒’的人員,一起組建了反抗軍組織。
他們的目的是奪權。
改變藍星的軌道,選擇另外一個目的地。
當然。
任何一個派彆都是左右之分,部分激進分子,甚至提出了‘人類清除計劃’。
還有集體進入虛擬世界。
血肉苦弱,數字生命才是永恒!
碳基生命的弱點太多,人造人、機械人、數字人才是未來!
不過,這部分內容並沒有過多的展現。
一部一百二十分鐘的電影,容納不下那麼多的東西。
各大陣營的滲透、反滲透都能拍一部30-40集的電視劇。
流浪地球的主線對抗隻是聯邦政府與反抗軍,核心主線是木星危機。
其他支線,都是次要的,一帶而過的那種。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副浩瀚的科幻末日求生畫卷,慢慢地鋪在了觀眾麵前。
同時,片中的世界也開始暗流湧動。
地球越是臨近木星,緊張感越激烈,連片中的音樂,也變得緊張萬分。
《流浪地球》的配樂同樣是大製作,請來了好萊塢配樂大師漢斯·季末。
《獅子王》、《埃及王子》、《珍珠港》、《蝙蝠俠三部曲》、《功夫熊貓》、《超凡蜘蛛俠》,以及即將上映的《星際穿越》,配樂部分全是出自漢斯·季莫。,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