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源代碼》硬撼《暮光之城》(1 / 2)

11月26號。

《good time》完成四連冠成就。

與此同時,一條新聞漂洋過海傳到了國內。

11月20號上映的《暮光之城·新月》,首周末三天,狂攬1.4億美刀票房,單館票房34965美元。

以橫掃之勢登頂北美單周票房第一的寶座。

不止是北美地區,在澳洲等海外地區,《暮光之城》的表現同樣強勁。

首周末三天,全球票房2.58億美刀,名列影史第七,比《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的成績還要好。

如果換做是旁時,國內才不會關心《暮光之城·新月》的票房成績,畢竟,吸血鬼題材,不太受國人的待見。

但11月27號,陸遠主演的《源代碼》即將於北美、華夏同步上映。

前麵有一部如此生猛的《暮光之城》,《源代碼》的票房不會撲街吧?

不止是國內影迷關係,就連環球影業也有點心虛。

《暮光之城》的表現,一句話形容。

太殘暴了。

單館3.5萬美刀是什麼概念?

以單張電影票10美刀計算,單個電影院單天觀影人次就是3500+,一天放映九場,單場人次接近400+。

扣除掉一些午夜場,以及一部分垃圾時間段,《暮光之城》在黃金時間段的上座率,無限接近100%。

看到這份數據,《暮光之城·新月》的發行方頂峰娛樂,笑嘻了。

北美地區的票房分成模式跟國內的不太一樣,具體分賬比例不是一個固定的比例。

一些大的發行公司,或者一些優質IP的續集(前一部票房成功),通常都有很大的議價權。

坐擁最強法務天團的迪士尼,擱在北美本土,至少能拿到65%的分賬票房。

除了固定分賬比例之外,還有幾種比較特殊的浮動比例。

《暮光之城·新月》走得就是其中一種,首周末票房80%歸屬發行方,影院隻占20%。

次周,發行方60%,影院40%。

第三周,發行方40%,影院60%。

第四周,發行方3成,影院7成。

一個月後,發行方的分賬下調到25%,一直到電影下畫。

一般而言,偏粉絲向的電影,隻要有得選,基本都會選擇階梯分賬模式。

《暮光之城》就是典型的粉絲電影,觀影群體幾乎全是年輕女性,首周1.4億的票房,不僅能收回成本。

還能小賺一筆。

剩下幾周的票房哪怕撲了,也不要緊。

因為全是賺得。

一開始,環球影業也準備采用階梯式分賬模式。

畢竟,陸遠沒在北美電影市場上證明過自己。

在歌壇火,不代表跨界進入影壇同樣能火。

即便是MJ跨界出演電影,票房也不一定大爆,觀影群體多半還是歌迷。

而這種粉絲向的電影,首周電影票房通常都很亮眼。

然後,一瀉千裡。

最後。

還是陸遠親自飛了一趟阿美瑞卡,讓環球影業等一等,等到粗剪結束,看完成品再做決定。

看完成片質量的環球影業,果斷拋棄了階梯分賬模式。

走固定分賬比,明顯更具性價比。

環球影業雖然比不過法務流氓,霸王合同製造機迪士尼,但60%的分賬比例還是能夠保證的。

《源代碼》的成品質量不錯,值得搏一搏。

不過,因為這麼一耽擱,《源代碼》開畫的電影熒幕數降低了一大截,首周放映的影院隻有2688家。

和《暮光之城·新月》的四千+,完全沒法比。

4000多家,也意味著北美的電影院,基本全覆蓋,因為北美地區一共隻有4000多家電影院。

……

……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