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遠收獲了一支潛力股,開心麻花能夠分享星辰傳媒的資源。
彆看星辰傳媒成立的時間短,但在圈內的影響力卻不小。
擱在國內,為什麼電影演員要比電視演員咖位高?
那是因為投資電影的風險更高。
風險越高,願意投資的電影的專業公司就越少,像華藝、博納等公司,他們拍電影也不是全部自有資金。
在一些風險比較大的項目,募集資金占比份額更高。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電影和電視劇的發行渠道不一樣。
一部優秀的電視劇,首輪上星播映權就能回本,並且,購買電視劇的主體是電視台。
製片方需要服務的對象隻有幾家,或者幾十家。
反觀電影,最終掏錢買單的是千千萬萬的消費者。
正所謂眾口難調,每個人的口味不同,每個地區的觀影偏好不同,每個時期的風向也不同。
稍微出了點岔子,電影就是以虧本收場,資金回籠的速度還慢。
關鍵,電影的拍攝成本要比電視劇高。
雖然數碼攝像的技術很成熟,電視劇拍攝基本都是用數碼攝像機,但如今的電影圈,膠片仍是主流。
尤其是那些高投入的電影,如果要追求質感,追求觀影體驗,必須要上膠片機。
一場電影拍下來,單單膠片的費用,就能拍一部小成本的電視劇。
此外,服化道的投入也不低,因為電影熒幕要比電視機更寬,更大,粗製濫造的道具投影到大屏幕,非常影響觀影體驗。
以《繡春刀》為例,單單服化道方麵的費用就投入了800萬,拋開陸遠,其他幾位主演的片酬加起來也沒有800萬。
繡春刀幾位主演片酬都很低。
幾人中,王千原的片酬最高,100萬,陳昆其次,80萬,胡戈再次,40萬片酬,劉施施片酬20萬。
雖然陳昆出場的場次少,但架不住陳昆有高票房電影打底,即使戲份少,片酬也比胡戈、劉施施高。
如果陳昆是主演之一,片酬最低200萬起步。
其他幾位配角,如李建一、張智堅、周怡圍等人的片酬加起來也沒有一百萬。
不過,倘若把主演、配角換成香江、灣灣演員,片酬方麵的支出至少要加兩三倍。
香江演員的片酬是出了名的虛高,連黃某某,杜某某那樣二三線,也敢喊出三百萬、五百萬的片酬。
至於陸遠,他的片酬全劇組最高。
一千萬。
這還是友情價。
拍攝《源代碼》時,他的片酬是400萬美刀。
因為服化道和陸遠的高價片酬,《繡春刀》的投資成本也暴增至5000萬,原版繡春刀的投資不過三千萬。
那會還是14年,演員片酬起飛之後。
當然。
投資再高,星辰傳媒也不缺資金,非但不缺錢,彆人還搶著給他送錢。
此次《繡春刀》一共有五位投資方。
星辰傳媒投資3400萬,占比68%,旺達、中影、光線、華藝每家投400萬,各占8%。
電影發行方依舊是中影,不過,這一次的發行方多了一家,星辰傳媒也是電影的發行方
雖然發行方多了一家,但發行的分成還是那麼多,兩家根據各自的貢獻占比,進行發行費用分成。,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