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嘉和元年後,泰和帝上朝的時間越來越短,到嘉和二年,泰和帝便再未到乾元殿上朝。朝政一概由韓競負責處理。
初時,群臣懾於泰和帝的威嚴不敢有什麼想法。可日久天長,泰和帝久不出麵,他的影響力也逐漸減弱。
漸漸地,與韓競不和的勢力開始抬頭。而想要與韓競對抗,最便捷的方式就是推出一個皇子來跟他打擂台。
隻不過,泰和帝雖然生了不少子嗣,但活到成年的皇子卻僅有兩位,即為五皇子和七皇子。
五皇子母妃出身於一個落魄小世家,秦氏。她們家在世家雲集的舊都根本不起眼。即便她因為誕育皇子有功晉升嫻妃,娘家被封為承恩候,也沒有改變自家在舊都的地位。
直到泰和帝隱居深宮,五皇子雖病弱但也磕磕絆絆長到成年。與韓競對立的世家們才開始注意到這對母子,並在暗中給予他們扶持,希望借其身份打擊屹立不倒的韓競。久而久之,便在五皇子周圍形成了一股以舊都世家為主要力量的勢力。
而七皇子的母妃馮貴妃出身於在大齊與北漠的征戰中因功封爵的靖寧侯府。受外家影響,七皇子厭文好武,性情暴烈,不受文臣所喜,卻為武將所鐘。
大齊從太宗朝開始,逐漸重文抑武。順宗朝由於文官把持朝政,這種趨勢尤為明顯。這也間接導致了大齊在前期與北漠的對戰中連連失利。
到泰和帝時,他在泰和年間曾一度著力改善了文武之間的失衡。但到嘉和年間他輟朝後,文官再次把持朝政,文官集團也逐漸有意無意地對武將進行打壓。
因此部分武將便圍繞著靖寧侯府作為七皇子的支持力量,來對抗文官集團的打壓。
遺憾的是,大齊皇子雖在成年之後會被安排到六部學習,卻無實權,無法插手具體政務。所以即便五皇子和七皇子背後各自都有有勢力支撐,但他們仍然無法完全撼動韓競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