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的繁瑣跟細致,遠超想象,小到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大到一個國家的祭祀典禮,都記載著嚴格的要求。
這是從個人層麵的“正身”,拓展到一國層麵的“正國”……很多得位不正的皇帝,為了讓自己的國家“正”,往往都會嚴苛的按照《禮記》行動。
清歡越學就約有感悟,不僅是眼睛學,身體,心靈也要學,學到骨子裡,學到心裡。
很多人都說讀書人氣質儒雅是因為讀了很多書,其實不然,光讀書並不能培養什麼氣質,隻有把書裡的東西讀到身上,讀到心裡,才會培養出氣質!
清歡便是如此,四十九篇《禮記》一本本學下來,幾乎一天一個變化。
原本的泥猴狗娃,漸漸養出了一種氣質,身上華貴的衣服也慢慢變得順眼起來。
小小的年級,無論是行走坐臥,還是與人交流,都給人一種不卑不亢,沉穩中正的感覺。
當清歡學到《禮記,大學篇》時,他總算明白“正心誠意”的出處了。
《大學》有言: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誠其意,欲誠其意,先致其知。
不管是做什麼事,先要知道怎麼去做,懂得其中的竅門,這就是“致其知”。
之後全身心的投入去做,儘可能的專注,這就是“誠其意”。
身體專注,心也要端正,不能一堆雜念,亂開小差,這就是“正其心”。
而這個過程,就是儒家的“修身”!
《禮記》,是為了“修身”而“克己”!
隻要能做到“致其知”,“誠意正心”,就能把事情做到最好,做到“止於至善”!
這是儒家“學”的竅門。
不僅僅是《禮記》,也不僅僅是儒家學問,而是天下所有事情都是如此!
所以儒家才能“多學”,“多精”!
……
明白了“正心誠意”後,清歡心中再無半點急躁,一顆心徹底沉穩下來,但學習的效率卻以一種恐怖的速度提升著。
僅僅一年,四十九篇《禮記》就被清歡完全學完,並且牢牢記住。
同時也意味著他完成了識字的步驟。
老夫子很滿意清歡的進度,笑著道:“《禮記》學完了,可以丟開了嗎?”
清歡搖頭,道:“有些祭祀禮節可以丟開,但“修身”是一輩子的學問,一輩子都丟不開的。”
老夫子欣慰,道:“是啊,儒家的修身,是一輩子的事!那你要學到什麼程度?”
清歡想了想,道:“學到老師這樣,從心所欲不逾矩!”
老夫子哈哈大笑,道:“大部分人可是要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啊?”
清歡笑了,道:“老師肯定不是這樣。”
《禮記》規範的言行舉止,在老夫子身上半點都看不到。
就好像老夫子走路時晃晃悠悠的,釣魚時坐的歪歪斜斜的,但無論他怎麼歪,怎麼晃,都給人一種“正”的感覺!
普通人不懂什麼是“正”,但看到老夫子後,都會下意識察覺他跟自己不一樣,值得的尊敬……莊頭不算,那是被貪婪權欲迷了眼,迷了心。
就在於老夫子的“正”,不再浮於表麵,已經刻進心裡,隨心所欲,收放自如了!
清歡的《禮記》學完了,但隻是學在了身體上,正在學進骨子裡,等他徹底學進心裡,就不再需要板正著身體了。
他還需要時時刻刻用言行舉止上的“正心誠意”來要求自己,一直到成為一種本能,就好像種下去的果實,迎來開花結果的一天。
就跟老夫子一樣,從心所欲不逾矩。(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