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桑稼疾苦(2 / 2)

靖難攻略 北城二千 12402 字 2024-04-26

“現在南京城有多少人口了?”

朱高煦看著窗外的熱鬨景象,心裡不免升起一股自豪感。

在一旁侍奉他的亦失哈聞言,也笑著彙報道:“足有四十二萬六千餘人,兩年半間增加了近六萬百姓。”

“這是好事,不過也是負擔。”朱高煦頷首,但卻覺得這也是負擔。

“負擔?”亦失哈不解,朱高煦便解釋道:

“生活在城裡的人口多了,那生活在鄉野的百姓就會變少。”

“誠然,百姓進城務工是天下安泰的象征,但背後卻需要足夠的鄉野糧食作為支撐。”

“我翻閱過京城的文冊,即便京城的外城有大批耕地,可每年依舊要從四周運入二百餘萬糧食,數千頭豬牛羊群,以及上萬隻雞鴨禽類才能滿足。”

“我聽聞應天府境內有不少百姓在山下養殖牲畜飛禽,以此來專供京城百姓吃食。”

“這其中,難免會占到一些可以開墾為田地的地方。”

“京城日後的人口還會繼續增長,若是達到百萬規模,那恐怕從武昌至南昌等長江中遊百姓都得為京城運送錢糧牲畜。”

朱高煦這話是根據現狀來判斷的,而這也涉及農業人口和手工業人口的一個經濟問題。

農民進城這種事情在工業化後進展很快,但基礎問題有兩點,第一是生產力的提高,第二是小農經濟已經無法應對接下來的生活。

唐代長安城有常住百姓五十萬,流動三十萬乃至五十萬。

這樣的規模,已經是關中八百裡秦川能供給的最大上限,甚至時不時還需要皇帝率領百官前往洛陽才能保證百姓的口糧問題。

明代生產力相比較唐代得到提高,因此才能在中後期在全國範圍內養活兩京這兩座百萬級人口城池,以及蘇杭等數十萬級彆的人口城池。

江南的城鎮化率在明朝中後期已經算是封建時代較高的水平,但這樣的水平是在江南手工業發達,四川、湖廣作為糧食基地的前提下才能維持的局麵。

明代中後期,江南成為了與北直隸爭搶糧食的對手,四川、湖廣等地糧食經過長江抵達江南時,先被大量商賈購買運入各府城池,然後又被人高價買賣通過運河運往北方。

城鎮人口太多,對於生產力不足的時代就是一個隨時會爆炸的隱患。

明末北方多發災情,朝廷無法調糧的原因就是南方糧食大部分都供應江南了,因此可以在許多文人手劄中看到,當北方連富農和小地主都民不聊生時,江南的許多百姓甚至可以穿得起絲綢,並且每日都有肉食可吃。

為了過上這種生活,許多百姓流竄到江南務工。

在家鄉拚死拚活耕種十幾畝地,在交給地主和衙門後,手裡最多剩下七八石糧食。

來到江南,即便進不去南京和蘇揚這等城池,隨便找一個縣城當力夫,一年下來也能賺八九貫。

隻要四川和湖廣這兩個糧食基地不出問題,江淮不爆發洪災,那這筆工錢足夠買十七八石糧食,能輕鬆養活一家三口。

若是家中婦人還懂點針線活,那一年下來也能賺個五六貫。

兩個人的收入,就可以養活一家五六口人。

正因為打工輕鬆且收入高,故此明代中後期城鎮人口逐漸增加到了難以養活的程度。

想要解決這種隱患,隻能提高生產力,而這就是朱高煦要前往外城的原因。

花費半個時辰,當他的馬車進入了太學,並向著太學西北角前進的時候,一片耕地就出現在了他的眼前,並且在耕地的中心還修建了一座色彩不一的玻璃大棚。

朱高煦走下馬車,帶著亦失哈順著不足三尺寬的混凝土路走進那個玻璃大棚。

大棚麵積並不大,東西不過兩丈寬,南北不過三丈長。

雖然麵積不大,可建造它卻花費了數萬貫錢。

走入大棚之中,此時裡麵已經有不少人拿著放大鏡在觀察大棚之中的植物生長,並手寫記錄情況。

見到朱高煦到來,一名四旬左右的儒生立馬快步走來作揖:“殿下千歲。”

“嫁接和肥料等課題進行如何?”朱高煦詢問著儒生,同時蹲下看了看這冬季還在生長的白菜。

在玻璃大棚裡有四個壁爐,可以為溫室提供足夠的熱量,而玻璃又能提供一定的陽光,故此才能讓著白菜在這個季節生長出來。

“嫁接效果不錯,肥料我們實驗了不少原料,目前效果最好的是鳥糞,其次是草木灰。”

儒生開口解釋,而他之所以懂這麼多,其中大部分是朱高煦告訴他的,剩餘小部分是他常年在周王府研究學習所得。

除了他,這個大棚內還有七八個人都是朱高煦從自己那個五叔那裡挖來的農學家。

當然,以後世標準來說,稱呼他們為農學家有些過分了,頂多算是喜歡研究動植物的儒生。

“我們按照殿下您說的,用鳥糞來製作肥料,並且確實讓不少蔬菜和稻田糧食產量增加了一到兩成。”

“不過實驗過程中,也確實發生了您所說的一些病害,目前我們還在想辦法怎麼把它們解決。”

畢甫與朱高煦說著他們所遭遇的問題,朱高煦聞言也起身示意他帶路去看看化肥製作的地方。

他們走向了大棚的一角,隨後便見到許多被打磨為粉末的乾燥鳥糞。

朱高煦戴上了口罩,檢查了一些還沒有被打磨為粉末的鳥糞,然後才皺眉與畢甫說道:

“倒是怪我忘記和你們說了,這使用鳥屎作為肥料時,需要注意一些事情。”

朱高煦戴上手套,抓出一塊乾燥的鳥糞說道:

“這些鳥糞中可能含有一些病菌和寄生蟲,所以製作為肥料前,需要進行殺菌消毒處理。”

“我們的技術不行,所以隻能用加熱、乾燥和發酵等方法進行處理,使其變為有益的肥料。”

“另外,應該注意使用量,過量使用可能會對作物生長產生負麵影響,導致根部疾病和萎縮。”

朱高煦說著自己記得的部分知識,畢甫聽後連忙拿出毛筆沾水記錄在自己隨身的文冊上。

擔心他記錯,朱高煦還在他記完後翻看了內容,確認無誤後才與他走出玻璃大棚,在寒冷的田間仔細說了些其它的細節。

“我說的可能不全對,這幾種辦法你一一實驗,然後分成不同的試驗田進行實驗,最後隻需要挑選出一種最穩定的辦法就足夠。”

“臣領教。”畢甫回禮,朱高煦也頷首後將話題引向北方,因為他不止在南京修建了玻璃大棚,北邊也一樣。

“吉林的實驗大棚有進展沒有,肥料在當地也能提高產量嗎?”

“可以!”見朱高煦提起吉林的實驗大棚,畢甫也連忙點頭道:“他們試驗了日本的作物,發現確實比我們現有的要耐寒,周期要短上那麼幾天,但產量要低一些。”

“在使用肥料後,這些作物從原本在日本北方的畝產九鬥提升到了一石半鬥,不過遭遇的病也和我們遇到的一樣,應該是和殿下您說的一樣,鳥糞裡有不少細菌和病害。”

畢甫解釋完後,朱高煦表示滿意道:“能提升一鬥半已經不錯,現在隻需要把病害的問題解決就行。”

“你記住農業的生產三要素,第一是種子,第二是水利,第三是肥料。”

“日後你們的研究,也要以這三要素進行。”

講完這些,朱高煦又詢問起江南使用肥料的情況:“使用肥料的稻田能產出多少?”

“實糧二石三鬥左右。”畢甫回答,朱高煦卻皺眉道:“我去年調查過,應天府畝產平均二石二鬥,你這裡怎麼隻提升了一鬥?”

“殿下有所不知。”畢甫苦著臉回答道:“江南之地,尤其是應天的土肥已經十分普及,如果沒有土肥,那即便是太湖一帶的產出,也不過隻有一石八九的實糧罷了。”

“我等現在研究的肥料,實際上是讓土肥不發達地方得到惠利,而不是為江南錦上添花。”

“倒是我不了解了。”朱高煦倒也沒有執拗,而是承認了自己對江南水稻高產的不了解。

不過這麼一來,一個新的問題也隨之誕生。

“這肥料的成本如何?”

“約每畝三十文。”畢甫說罷,同時也說道:

“若是肥料沒了病害的問題,那新的問題就是開采的問題,朝廷應該從哪裡弄來那麼多鳥糞來製作肥料,而且又該如何運輸前往內地。”

“南方還好,可以走長江運往四川、雲南,可北方的黃河隻能運抵洛陽就無法西進了。”

“臣算過一筆賬,倘若改為陸運,那每運一百裡,每畝肥料成本就要增加五文。”

“一旦超過五百裡,價格超過五十五文,那一些畝產本就不高的地區就沒了買肥料的需求,因為增產賣出所得的錢甚至買不起增產所用的肥料。”

畢甫提到了一個現實,不過這個現實朱高煦已經考慮過了。

“照顧不到西北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以當下的水運,能福澤關中平原便已經是天大的幸事了。”

朱高煦歎了一口氣,從海上獲取鳥糞製作肥料這條路,注定了隻能在水運發達的地方進行。

沿海和長江兩岸的省份能吃到這份福澤,便已經不錯了,他又怎麼敢於奢望西北呢。

他看了一眼四周的田地,隻能歎氣一聲:“慢慢來吧……”,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