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的人,他們用的墨水大多數都是漆墨。
人們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所以大多數時候都是隻好在帛書上寫字。
這也就是為什麼古代布料很值錢的原因所在。因為布料也是文字書寫材料的主要工具之一。
甚至於,越是在民間這樣的地方,越發沒有竹簡,人們大多數都是在一些葛布上寫文字。但是這種情況也不多見,因為在這個時期,鄉野之間,能識字的人又能有多少呢。
古來縣邑城池,縣丞長官張貼文字告示,那都是在一塊大木板子上掛一塊布。
孔子韋編三絕的故事,其實還可以解讀為,那時候窮啊。一家人能有一本書都很不容易啊。
一方麵人在反複讀一本書之後,對書的形體也有著彆樣的感情,所以不肯移情於他物;可是另一方麵,孔子也是沒辦法,他也沒有辦法再去弄一份竹簡謄抄,這時候時候漆墨也是很貴的。
所以孔子隻能反複地看同一冊竹簡。
未必孔子這樣的壯士,會對一冊竹簡產生戀戀不舍的感情,極大可能就是因為窮吧。
這個生產力幾乎等於原始的狀態下,一家人裡能有一份竹簡,那就是寶貝一樣。哪像後世啊,一個人家裡有數不完的藏書。
因為竹簡的製作不容易,搬運也不方便,而寫成書,更加不容易,耗費時間、人力。
所以一旦在竹簡上寫成字書,那就是被當做寶貝保管起來。而且因為書寫材料和工具的限製,大家寫的字都很不好看。
為什麼民間總是出現各種各樣的彆字,不是有人粗心大意,實在是因為材料的缺陷,有時候將文字畫上去,有的字體部分就會掉落,還有的更是因為時間等不可抗力的因素,等傳到下一個人手裡的時候,有些字已經被磨損不見了。
一則,文字書寫的工具被局限在帛布和竹簡上;二則筆墨工具的發展也非常落後,所以這個時代的人,他們隻能畫一些文字符號來傳達意思。
這也是為什麼上古時期文字演變慢的原因,可是自然的,他們也沒有辦法去琢磨寫出一手漂亮的字。
所以,扶蘇不僅成了隸書的創造者,還直接成為了這個時代隸書書法的頂峰。
能夠看到扶蘇這麼一手字體的,太傅也是第一個了。
太傅也是一輩子泡在尚書台,整日以讀書為樂,遠離俗世紛爭。
他就是看了一輩子書,也從沒見到過像扶蘇寫的字這般的。
“美。甚美啊!”
太傅抱著扶蘇的竹簡,一個一個地研究著這些美麗的字體。
扶蘇給秦國人用的,那是曆史上的漢隸,不是秦隸。秦隸是上下延展的,字形偏向瘦長;而漢隸則更為大氣,由秦國篆書縱勢長方,直接變為橫勢扁方。
漢隸本身就具有雄闊嚴整而又舒展靈動的氣度。
現在,這種隸書字體成了秦隸了。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而扶蘇直接解決了這個問題,這意味著以後大家在木簡、案牘上寫文字比在帛書上這種昂貴的材料上更方便。,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