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篇5 徹底固化的統治階級(1 / 2)

漢世祖 羋黍離 4849 字 2024-05-16

正統十一年(1052年)春二月,西京,三年一度的科舉大試,剛剛落下帷幕,趁著四海俊才、天下群英齊聚京師的機會,一年一度的牡丹詩會,也即將開展……

隨著時間的流逝,列祖列宗在當世人們的印象中已逐漸模糊,曾經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那些蕩氣回腸的故事,也僅僅停留在史官學者筆下與文人詞臣的詩文中。

絕大部分人們,更習慣於活在當下,享受當下,尤其是對居天下之中的京畿士民來說。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文化璀璨的正統時代,堪稱一個全民享樂時代,隻不過,這盛世康樂,針對的人群不可避免越來越窄……

自世宗以來,近四十年間,大漢帝國科舉,愈加呈現“政法化”、“學院化”,這既是朝廷選材越發注重法理,也因為大量政法大學堂以及其他地方學政學堂出身的學生士子,大量出現在“科舉”這條帝國最正統、最高等、競爭也最激烈的入仕“賽道”上。

到正統時代,大漢帝國的入仕途徑,已經更為清晰地分為三條,一考舉,二恩蔭,三則是“以吏能入仕。這三條中,不論考舉一事,如何受權貴、學閥等統治階級的影響,它都是帝國最為公平的一項選材辦法,至少還能讓人看得到點希望,每一屆都還能看到些“寒門”出身的才士冒頭。

第二條,不必贅言,這權貴們的福利,也是統治階級們維護帝國統治的根本原因之一劉,雖然從來為清流賢才所攻訐,但它始終存在。

並且於“低調”之中,從容傳承,牢牢地掌握著帝國莫大一份話語權,而在帝國一百多年的發展變遷下來,新老權貴固然在不斷更迭替代,但這個階層卻在不斷壯大,既是帝國的強大脊梁,也是帝國龐大身軀上的寄生者.

至於第三條,則是最為艱難的一條路了,情況也最為複雜,並且呈現越來越艱難、複雜的趨勢。歸根結底,帝國上下,各級墨吏以百萬計,而朝廷命官卻是有定數的,而官與吏之間的差距卻在不斷拉大,有如鴻溝一般深峻,以致底層官場有“一入吏場身難翻”的說法。

回頭來看,反而是在世祖皇帝時期,才是真正將“不拘一格降人才”理念貫徹的,到太宗、世宗時期,法治在不斷加強,等級規矩日益森嚴,對廣大吏員們也越來越不友好。

世宗通過興辦吏政學校的辦法,的確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的吏才,但很多學生,其第一選擇,依舊是進京參考,萬不得已,才願意接受“吏”這樣的道路。

不過,吏職轉命官,固然艱難,上限也很低,但容易出人才,尤其是實乾之才,那畢竟是從百萬吏員中脫穎而出的人才,不管是能力、經驗還是運氣,都缺一不可。

在尚書令範仲淹秉政的六年之中,對帝國吏政有著眾多的整頓與改革,其中在選拔良才乾員上,就大力地提拔了一批吏員,授以命官,這批人大多具備實乾之才,但被攻訐為“範黨”,以及範仲淹“弊政”之一,究其原因,動了其他既得利益集團的奶酪。

這三條入仕途徑,在其日益清晰的同時,也意味著帝國階級的徹底固化,這一點在帝國上層統治建築中,尤其顯著。

開寶時期,在以乾祐一代開國元勳的基礎上,還能崛起趙普、盧多遜、張雍、李昉、呂端、王祐、王禹偁等一乾庶族領袖;

太宗時期,張齊賢、李沆、呂蒙正、徐士廉、寇準等臣也扛起庶族官僚的旗幟;

哪怕到了世宗時期,仍有張儉、杜衍、曾會、王欽若、丁謂、夏竦、包拯等一乾崛起於平庶的名臣、乾臣。

但進入正統時代,準確地講從建隆中後期開始,已經很少能夠看到憑借一己之力,以驚豔才情,位居高位的了。不是沒有,隻是很少,並且上限肉眼可見。

處在帝國廟堂高位的,已基本為權貴集團所占據,越往上,越是如此,不管是中樞部司宰臣,還是地方封疆大吏,你想要找一個出身平平者,反而很困難。

倒不是沒有寒門崛起,但是,若不通過依附權貴,僅靠個人才乾與努力,想爬至高位,簡直是癡心妄想。大漢帝國不是沒有這樣的骨節之士,但絕大部分人,窮極一生,能否做到州府之任,都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包青天聲名在外,不附權貴,甚至專門與權貴“作對”,但是,這樣的人,數遍天下,又能有幾人?而況,如非政法大學堂出身、世宗近臣、皇帝侍講等一係列buff加持,即便包拯名望隆重,又能在帝國高層待多久呢?

便是如此,也屢屢受到攻訐,處境堪憂,個人仕途上,也難有寸進,內閣大學士、集賢殿大學士等虛銜隨便加,但範仲淹曾兩度推動包拯進入政事堂拜相,都被群起反對,尤其在都察使的提議上。

看看世宗中後期在帝國政壇上嶄露頭角的一些臣僚吧。歐陽修,這個到正統時代已是一代大文豪,與蘇舜欽等人,重修《唐書》、《三代史》,堪為新一代清流領袖。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