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時,一眾世家的神色多了幾分急色。
一眾世家代表無一蠢人,很是清楚此事拖不得。
若是李基沒有解決此事,等李基離開豫州後,繼任的豫州牧更不可能理會,如此必然是一拖再拖的結果。
這種官場推脫的手法,對於世家而言可太清楚不過了。
因此,當即就有世家代表接連開口了起來。
“侯爺,此事可拖不得啊,我家族數以千人,全憑祖產的幾分薄田謀生,若是多拖些時日,一家老小非得餓死不可。”
“然也,然也。且那些賤民平白占了田地,得了好處,官府名冊上也沒有名字,種出了糧食卻能逃著大漢的賦稅,於國大大不利啊。”
“侯爺明鑒,此事宜早不宜遲,當速速解決之。若是人手不足,我家中人人識字,名聲遠揚的士子亦有數十,可為皇叔驅使用之。”
……
隨著某人開了一個口子,一眾世家代表幡然醒悟,相繼開口表明了態度,願意派出家中士子鼎立相助,為劉備驅使。
這也是世家豪強真正的底蘊所在。
在沒有仁德書院之前,這個時代莫說是教育,就連識字都幾乎完全被世家豪強所壟斷。
普通百姓幾乎是沒有識字的渠道,唯有一些寒門尙能借著祖上留下的交情,還能有著識字明理的可能。
而連字都沒有機會識,又怎麼有機會到任一方為官?
因此,無論是朝廷或是諸侯,治理地方都需要用到世家。
即便是如今的劉備借助仁德書院培育了一大批忠於自己的人才,但地盤的迅速擴張,無疑是讓人才的儲備迅速見底。
而李基也並非是在蒙騙豫州世家,如今豫州各地郡縣也確實是勉強維持著運轉,根本就沒有多餘的人手可用。
這也成了李基想要治理發展豫徐兩州的極大阻礙所在。
人才的不足,也就勉強維持運轉,真想要大刀闊斧地進行治理,讓豫徐兩州煥發勃勃生機。
無人可用,就無異於無米之炊。
尤其是經曆了豫州黃巾的一番破壞後,各種田契地契付之一炬,也造就了一個惡果,那就是來年即便春耕勉強恢複過來,賦稅也根本就收不了,也沒有相應的依據去收。
更高一級的郡國或還有記錄各縣的田畝信息,但各縣卻沒了具體田地如今為誰所有,該收多少的信息。
總不能讓各縣自由發揮去收取一個合適的數目上來。
且百姓樸素之餘,無疑也是市儈的,能少繳也絕對不願意多交一粒。
因此,將豫州各類田契地契付之一炬之後,重新將豫州田地進行丈量統計,也就成了豫州的當務之急,如此才能讓豫州逐步地恢複正常運轉。
而客觀存在的人手不足問題,李基其實從一開始就盯上了世家豪強那一大票的免費勞動力。
李基更有意借這一次大好的時機,對大漢根基所在的稅賦政策進行初步改製,並且在豫州試行一個政策——
“攤丁入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