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有穰苴之風(2 / 2)

“此次深夜急召諸位,實乃是有一件刻不容緩之大事。”

此言一出,議事廳內的氣氛都明顯繃緊了幾分。

“有一賊子區連於永和二年叛亂,裂大漢之土而自封‘林邑王’,備欲發兵征討林邑國,吊民伐罪,使林邑重歸大漢,以正大漢之威。”

一開始在場眾人第一反應便是誰人如何膽大,居然已經狂妄到在這個時候就直接列土封王,這可是連董卓都還沒有達成的成就。

而後,等眾人回過味後……

永和二年?!

啊???

如今可都已經是初平二年了。

對於年號順序了如指掌的周瑜,幾乎是瞬間就算出了那是五

十四年前的事情了。

若是以如今約莫十四五年為一代人計算,那已經是近四代人之前的事情。

而其餘人就算反應慢點,大體也是清楚“永和”是漢順帝的年號,可漢順帝至今都換了足足五位天子。

這時間……是不是有些太久遠了?

一時間便是激進如甘寧,都有些犯懵的感覺,完全不理解那個估摸著已經入土的區連是如何招惹到自家主公,以至於讓自家主公如此秋後算賬。

林邑王?

林邑國?

‘這些名字聽都沒聽說過,是在哪個角落裡藏著?’

甘寧暗自嘀咕了一句,然後便是開口問道。“敢問主公,那林邑國是在何處?”

李基指著如今掛了起來的海圖,折扇在林邑所處的位置點了點,道。

“林邑便在此處。”

在場之人皆算得上是水將,自然不會連海圖都看不明白。

儘管劉繼所帶回的海圖相當簡略,但已然足夠指明林邑國所處的方位與距離。

僅僅是粗略估算一番,便能得出從吳郡前往林邑的距離,幾乎跟前往瀛洲都相去不遠了。

不是說吳郡的海船技術不足以抵達林邑國,而是交州在漢人眼中的印象是如何不必多言,更何況是在交州以南的林邑國。

包括孫策在內的一眾將領,自是不敢直接質疑劉備。

隻是這一切看在周瑜眼中,不禁生出一種窮兵黷武的感覺。

儘管眼下吳郡被劉備治理得相當繁華,可那是因為李基有治世之能。

而不遠千裡地前往征討一個如此小國,且還是一處環境如此惡劣之地,便是征討成功,除了耗費錢糧無數又有什麼意義?

尚未拜劉備為主的周瑜略微猶豫了一下,起身開口道。“劉皇叔,瑜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劉備點了點頭,道。“但說無妨。”

當即,周瑜朗聲道。

“林邑,小國矣。儘管冒犯我大漢天威,但其乃是從交州所裂土而出,於情於理,劉皇叔都不便主動征討之。”

“而當上稟朝廷,然後由朝廷讓交州自行平定此亂,將林邑再度納回漢土方為上策。”

當然,此話也就是說得好聽一點的勸誡之言罷了。

交州假如有能力平定區連之亂,也不至於讓區連在永和二年叛亂自立為“林邑王”,且曆經五帝都未曾重新收服林邑國。

一方麵無疑是交州上下漢官嚴重擺爛躺平,去了交州就當是流放;一方麵也是交州內部的形勢複雜,根本就無力征討林邑。

所以,周瑜的言下之意幾乎就等同於勸說劉備不要多管閒事。

且林邑國如此偏僻,就算出兵征討也是耗費錢糧,交州根本就無力管轄,揚州也不可能直接控製這麼一塊千裡之外的飛地。

而在場的其餘將領,心中對於周瑜所言同樣也不乏讚同。

當年遠征瀛洲,那是坐擁大義之餘,還知悉瀛洲可謂是遍地金銀,所以才贏得上上下下的支持。

林邑?

林邑有什麼值得大漢如此遠征用兵?

“主公,周瑜所言並非全對,但也有幾分道理。”

最為大膽的甘寧也是跟著開口道。

“如今征討林邑,毫無益處,還不如等主公一統天下之後,隻需一紙命令,便足以讓林邑舉國而降。”

“屆時,若是林邑不降,我願率領精兵滅其社稷,夷其宗廟,縛賊人區連後人到大漢永世為奴。”

劉備見狀,抬手微微一壓,開口道。

“諸位的意思,備自然清楚,隻是林邑國自古以來便是我大漢疆土,不將之收回大漢,備九泉之下也無顏麵對列祖列宗。”

“且林邑國有一高產水稻,若能取回大量稻種,大漢恐再無饑荒之憂也。”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