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倭國國主以及一眾貴族們的眼中,倭國能夠一統瀛洲,實乃是漢使李基率領著漢軍如神兵天降那樣橫推了過去。
且,漢使李基更是展現了淩駕於神明之上的神跡,以著“日光之刑”處死了卑彌呼。
因此,倭國上上下下的貴族,無人覺得尊漢天子與漢使為淩駕於國主的“人之上”階層有任何問題。
而瀛洲之內暫時還沒有以金銀為貨幣,即便有部分貴族知悉瀛洲之外金銀是貴重物,但是在如今卷席瀛洲的崇漢媚外潮流之中,倭國貴族覺得漢使所用的茶葉、瓷器、精鹽等物才是最高貴的。
再加上李基如今在瀛洲中絕對的威望,非但不會有人出言反對,反而由上到下的不少貴族覺得占了個大便宜。
明明漢使可以直接帶走那些礦產作為助倭國一統瀛洲的回報,但漢使居然還以茶葉、瓷器、精鹽等物作為貿易,實在是太……“亞撒西”了。
已經精通倭語的賈詡,每次
聽著倭國貴族群體中對於李基一致的風評,都忍不住嘴角抽搐。
而待倭國之內的“閉關鎖國”、“種姓製度”以及各種礦脈開發都均已經漸漸穩定了下來,李基準備率軍離開瀛洲之時。
賈詡看著卑彌弓呼以及倭國貴族一個個哭得死去活來,一副不舍之極的樣子,甚至幽幽地歎息了一下,然後就先行回到船艙之中,免得自己在這種嚴肅場合之中笑出聲就不太好了。
“賈大人為……為何先行離去?”卑彌弓呼以著不太流利的漢話問道。
李基一副慈愛又不失威嚴的神色,答道。“或是文和與國主感情至深,不願當眾淚灑衣襟。”
頓時,此言一出又是引來一片哭聲。
須知賈詡那一副君子作態,在倭國一眾貴族之中的聲望同樣也是極高,不然也不會引得無數貴族追捧茶葉、瓷器等物了。
事實上,李基同樣也是深感不適。
被一眾倭人認賊作父那般對待,李基作為一個良心尚存之人,同樣也是會感到相當的心理壓力。
尤其是心中縱使再如何嫌棄倭人,但為了維持形象,李基還是必須要作為一個符合漢使的姿態。
“漢使大人,漢使大人,你若是不在瀛洲了,我該如何是好?”卑彌弓呼緊張地問道。
“無須擔憂,為保倭國安穩,本使尚在漢軍駐地之中留有五千大漢精銳,國主隻需心懷對大漢的尊崇,定可讓國主之位不會有一絲不穩。”
李基溫和地答道。
此言一出,更是讓卑彌弓呼以及一眾貴族感激涕零。
經曆了關原一戰後,瀛洲之內已然形成了一種共識,那就是漢人天生就比倭人要強大不知道多少。
因此,在李基無形的影響之下,如今瀛洲之內實際上已經沒有真正意義上用於對外戰爭的士卒,取而代之的則是“武士”這一階層作為暴力機構,用來鎮壓下層平民的暴動。
至於抵禦可能存在的外敵,則是由大漢駐軍所負責,並且大漢駐軍的軍糧供給同樣也是由倭國所負責。
而被李基留在瀛洲漢軍駐地的人選,除了率領五千水軍的甘寧之外,還有的便是作為李基代表的羅斌。
隻是隨著倭國的局勢徹底穩定了下去,留在倭國的羅斌實際上除了是個象征符號之外,便是為了監視倭國之內是否會出現不利於大漢的傾向。
至此,可以說瀛洲此刻已然徹底成了李基的形狀,被困於“閉關鎖國”與“種姓製度”的牢籠之中,且將源源不斷地為劉備集團輸送數之不儘的礦產。
而在經曆了一番或會銘刻在倭國曆史之中的盛大歡送儀式結束,在以著卑彌弓呼為首的無數倭人跪送之下,李基登上“瀛洲號”率領著大軍開始朝著吳郡返航。
此刻李基看著一望無際的大海,眼中也不禁浮現出幾分急切與思念。
率軍離開吳郡之時尙是中平四年,如今已然是中平六年六月!
在這足足兩年的時間裡,相隔波濤萬頃,劉備與昭姬的書信雖然時有傳來,但也讓李基不自覺湧起了深深的思念。
且不僅僅是李基,由上而下的將士俱已有思鄉之心,對於返回吳郡相當的迫切。
而除此之外,時時也關注著大漢局勢變化的李基,凝望著大海,眉頭卻是不自覺地深深地皺著,默默地念著不久前傳到瀛洲的消息。
當今天子劉宏……於四月駕崩了!
這也是李基迫切地迅速率領大軍,從瀛洲返回吳郡的最主要原因!(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