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等蹋頓反應過來,那麼這一支漢軍騎兵將會徹底陷入險地。
漢軍騎兵一路自漁陽郡掃蕩到遼西郡,全憑著沿途的烏桓定居點補充軍糧,但這也代表著漢軍騎兵沒有回頭路。
繼續往東穿過遼西郡,那麼距離廣陽郡將會越來越遠,反而都快要抵達高句麗所在了。
所以眼下漢軍騎兵所能選擇的方向極少極少……
而根據李基早早做出的計劃安排,便是要求公孫瓚率領大軍在此處等待。
可,公孫瓚數日來,每天眺望大海足足五六個時辰,卻是遲遲都沒能見到前來相迎的海船。
‘出現差池了嗎?’
公孫瓚的腦海浮現著這個念頭,心中不自覺地沉重了下去。
在雙方無法以任何方式提前進行溝通的情況下,兩軍接應出現偏差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了。
就連公孫瓚自己都無法肯定大體什麼時候會率領大軍趕到此處,更彆說是前來接應的海船了。
且這一處人煙稀少不假,但以著吳郡海船如此明顯的目標,一旦提前暴露在烏桓人的眼中彙報給蹋頓,很可能會讓蹋頓提前猜到漢軍騎兵撤離遼西郡的方式。
如此一來,被甕中捉鱉的反而很可能會是漢軍。
而就在公孫瓚不自覺地開始胡思亂想,甚至考慮起現在強行衝過長城進入遼西郡塞內區域,一路往西,有多少可能將大軍帶回到廣陽郡之時。
遠處的海麵上,出現了十餘道不起眼的小黑點。
這令公孫瓚當即有些欣喜若狂了起來……
而在那十餘艘海船所組成的艦隊旗艦上,孫策站在船頭,迎著海風,臉上露出著肆意的笑容,高聲道。
“加快速度,迎接我漢家兒郎回家!”
……
與此同時,在薊城之中。
李基此刻所想的,無疑也是孫策是否已經順利與公孫瓚接應。
那一支兩萬之數的漢軍,一路轉戰上千裡,若是就此折在了遼西郡,在李基看來可就太可惜了。
隻是關於公孫瓚何時能夠抵達遼西郡的南側海岸,縱使是李基也難以準確時隔兩個餘月就精確計算出具體日期。
不過李基自信所推演的時間偏差小於蹋頓意識到漢軍騎兵真正行蹤所需的時間,這也就足夠了。
所以,李基並不擔心孫策會接應不上公孫瓚,反倒是有些擔憂孫策那小子開船接上趙雲、公孫瓚,會不會腦子一熱沒能把人帶回來。
此前由於兵力不足,所以性格謹慎的賈詡幾乎將所有水軍都帶去了瀛洲。
不過,海船倒是還留了大半在幽州的臨時港口,為的便是幽州局勢一旦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李基還能有足夠的海船轉運糧食與士卒。
可問題是可以操縱海船的士卒不太夠,故以這段時間以來李基並沒有將孫策帶到薊城,反倒是讓孫策留在港口那邊儘快練出一批可以操縱海船的士卒。
幸好,孫策年紀雖幼,但自造船工場未建立之前就已經住了進去,對於海船的熟悉程度絕不亞於甘寧。
因此,孫策倒也是勉強地練出了一批可以操縱海船的士卒,水戰或許還不行,但起碼可以依照著孫策的指令在大海之上航行了。
‘此外,也不知文和那邊如何了?近三個月的時間了,也沒有回信。’
一想到這一點,李基不禁有些憂慮,對於迅速解決地烏桓問題也是更為迫切。
李基莫名有種預感,假如自己再遲一點去瀛洲,很可能瀛洲那邊就沒有自己的戲份。
完全放開了束縛的賈詡,或許已經將瀛洲變成了文和的形狀,屆時李基再進去也多少有點顯得雞肋。
隻是,保幽州容易,大破烏桓終究還是缺了一點東風。
如今,公孫瓚與趙雲所率領的騎兵,將八萬烏桓騎兵重新引回到遼西郡的方向。
即便蹋頓完全反應了過來,重新率領的騎兵回到薊城之下與丘力居彙合,也需要最少一個餘月的時間。
屆時已是九月,距離幽州降雪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讓烏桓往南大肆劫掠了。
也就是說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李基已經事實上保住了幽州百姓不受烏桓劫掠。
可漁陽郡、右北平郡的烏桓定居點,遠遠還不足以平息李基的怒火,也不足以償還烏桓一族對漢民所犯下的累累罪行。
或許眼下以大漢的立場,不宜將烏桓一族儘數屠滅。
但薊城下的丘力居與七萬餘烏桓騎兵,李基想要一口吞掉。(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