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白馬義從(2 / 2)

“而趁著這二千白馬義從的作戰風格未完全定型,子龍尙有機會在其中打入自己的烙印,練出一支完全適合自身風格的精銳。”

趙雲麵露恍然大悟之時,方知公孫瓚的用心良苦,感激地說道。“謝公孫將軍。”

公孫瓚擺了擺手,對此卻是不甚在意地答道。

“無須言謝,某之一生恩怨分明,有恩必還,有怨亦是必還。子坤如此耗費心血擬出良謀

,某身無長物,唯有以精銳還之。”

旋即,公孫瓚與趙雲相互交接了兵權,又一如既往地處置了此處烏桓定居點後,先是依照計劃而行一並往東行軍至庚水河的支流。

這條支流的水勢異常平緩,最深處亦難以沒過馬蹄。

而後,公孫瓚與趙雲各自率領著一萬騎兵分兵,一人率軍沿著支流在水中順流南下,一人率軍沿著支流在水中逆流北上。

源源不斷的水流衝刷,很快就撫平了騎兵行軍留在河床之中的一切痕跡。

約莫一日半後,蹋頓一路沿著痕跡率領大軍趕到此處支流,正欲渡河急追之時,驟然發現在了河對岸沒有任何的馬蹄腳印。

這讓蹋頓的臉色尤為難看,下意識地覺得乃是漢狗故技重施,自己更是被梅開二度了。

隻是,蹋頓又匆匆率兵趕回最新被焚燒的烏桓定居點,派遣斥候散開在周圍足足十裡內檢查有沒有被掩蓋的行軍痕跡。

然而,蹋頓就差在周圍將地皮都翻過來尋找一遍,都沒能找到其餘的行軍痕跡。

“人呢?”

陷入了迷茫之中的蹋頓,莫名地有種一拳重重地錘在棉花之上無處著力的感覺。

明明感覺即將咬住漢軍的尾巴,但愣是讓漢軍就這樣突兀地消失在了眼前。

且這一處烏桓定居點的狀況,也跟上一次烏桓定居點的一模一樣,同樣在其中找到了明顯的引火之物。

這種似曾相識的熟悉感,讓蹋頓陷入到了一種深深的迷茫以及自我懷疑中。

漢人兵法典籍,蹋頓讀過許多,但是不管是兵法典籍裡,還是漢人老師可都沒有教過這種類似狀況該如何處理。

到底真正的漢軍騎兵,是在哪個環節就徹底消失了?

是從一開始就被一路誤導到這裡,還是在其中的某個環節出了差錯?

就連時常在烏桓族中被稱讚為極具勇略的蹋頓都是如此,其餘的烏桓邑帥們更是討論了半天都沒個所以然的結論。

最終,在諸多邑帥們的口中反倒是越討論越玄乎,再加上一座座族人所築成的京觀不自覺在腦海中浮現。

這讓不少邑帥們心中敬畏之下,開始往著鬼神之說聯想,覺得漢軍騎兵或許就是直接憑空消失的。

“夠了!”

蹋頓一拍桌案,朗聲地開口道。

“有烏桓山為我族照耀前方道路,且大漢氣數已儘,坍塌在即,縱有大漢鬼神相助,又豈能動搖烏桓山分毫?”

此言一出,大帳之內的烏桓邑帥們心神明顯安穩了許多。

對於烏桓人而言,烏桓山乃是最為崇高的信仰所在,乃是烏桓一族所有一切的發源地。

“漢狗狡詐,必不過是耍了些小小的詭計倉皇而逃了……”

蹋頓此刻心中已有了決斷,開口道。

“但漢狗必然還是在右北平郡長城外的塞外之地,我烏桓一族的地盤之內,且或會繼續劫掠掃蕩其餘定居點以補充軍糧。”

“因此,右北平郡內的邑帥們各遣心腹十人返回定居點探查情況,不愁找不到漢狗的位置。”

……

而在公孫瓚、趙雲與蹋頓在右北平郡長城外追逐之時,薊城之中的劉虞卻是時時憂心於公孫瓚的狀況。

生怕公孫瓚一旦全軍覆沒,那麼引走的烏桓騎兵攜著怒火重回薊城下會合,那麼將可以預料薊城以南的漢土都將開始被烏桓大肆報複肆虐。

因此,時常心憂於此事的劉虞偶爾甚至夜半亦是難以入眠,乾脆起身到府邸周圍散散心,路過李基所住的府邸之時,意外發現了站在樓閣之上似乎在觀星的李基。

這讓劉虞脫口而出地遙遙問了一句。

“子坤亦未寢?”(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