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不儘的黃金被挖出來……
向來自詡名士的張昭呼吸也不自覺地變得急促起來,眼珠子直勾勾地盯著那三個倭人。
若是李奧利巴拉巴拉地說一大堆倭國當年是因為什麼原故沒有給光武帝送金子,那麼張昭幾乎瞬間就明白李奧利在說謊。
不說那已經是近兩百年前的事情,並且這等大事也絕非尋常的倭人所該知曉緣由的。
更重要的是張昭已經被李奧利那一句話之中,足足摻雜著的四次“金”字給擊得頭暈目眩了起來。
大漢缺金,也缺銀!
就連天子都到了賣官鬻爵的地步,曹老板原軌跡為了撈金更是自創摸金校尉,可想而知如今的大漢到底有多缺那些俗物。
俗,太俗了!
這一刻,張昭腦海裡所萌生的第一個念頭居然是覺得這種金銀之物太
俗了,倭國把握不住。
至於在場的其餘文臣武將,亦是聽得目眩神馳。
尤其是負責財政的糜竺,就連臀部都不自覺地遠離了些許坐具,身體微微朝著李奧利以及三個倭人的方向傾去。
“有問題!”
下一刻,張昭臉色一沉,那本就顯得老相的五官微微一抖,轉身便是朝著劉備躬身道。
“主公,依吾愚見,其中大有問題!”
然而,就在李基的眉毛略微一挑之時,一臉正色的張昭語氣一轉,似有浩然正氣般開口道。
“其一,當年為我大漢附屬乃是倭國,而非此三人所自稱的邪馬台國;其二,既然瀛洲內蘊金銀礦物,為何當年不見倭國貢於先帝;其三,史書所載,倭國當年所貢不過陶器麻布等物,或那倭國當真是暴秦遺民,故以此法子暗中辱我大漢猶未可知。”
“常言道:君辱臣死!那倭國不管是否尚存,我張昭為大漢臣民亦決計不能容忍這等事情發生,應當速速派人前往瀛洲徹查此事前後因果,看那倭國是否與暴秦遺民有所關聯,再查瀛洲是否有金銀遍地卻呈陶器麻布辱我大漢。”
不得不說,論變臉還得看我大漢文士。
李基看著那向來都是表現得嚴正沉穩的張昭,一臉正氣地說出這一番話,險些忍不住撫掌而讚。
看看張昭的這一番話,說得多麼的大義凜然且邏輯完美。
大漢不是圖瀛洲的金銀礦物,而是去為了確認大漢附屬國倭國是否已被所謂的邪馬台國所滅,再順便確認一下倭國當年是否與暴秦遺民有關,所以才會在金銀遍地的情況下獻上陶器麻布給朝廷暗中侮辱大漢。
可隻要確認了瀛洲當真蘊藏著大量金銀礦物,那對於瀛洲來說可就當真是黃泥掉褲襠,不是屎也是屎了。
首先一個倭國當年侮辱大漢以及先帝的罪名是鐵板釘釘了,再搭配一些暴秦遺民的鐵證,那就算大漢將倭國滅國,九泉之下也容不得喊冤了。
而緊隨在張昭之後,一眾文臣武將也是隨之反應了過來,紛紛開口讚同道。
“主公,子布所言極是,那倭國問題重重,遑論是為了維護附屬國,亦或者是徹查當年倭國是否故意辱我大漢,合該遣人調查此事。”
“沒錯,大哥,起碼那瀛洲有沒有金山銀山要弄清楚啊!”
“翼德將軍,你嘴瓢了,是要弄清楚倭國是否為暴秦遺民,故以包藏禍心,當年以陶器麻布辱我大漢。”
……
眼看著大廳之中一眾文臣武將可謂是群情洶湧,劉備伸手虛壓了下來,先是讓大廳都安靜了下來,然後又轉而看向李基問道。
“以子坤之見,該當如何?”
李基略微沉吟了一下,似乎是臨時在權衡思索利弊,然後才拱手道。
“我等既為漢臣,自不能視此事如未察,當速速查明而後稟報朝廷,以正視聽,使四方附屬之國不敢蔑我強漢。”
劉備點了點頭,先是朝著李奧利以及三個還在抬頭挺胸的倭人揮了揮手,讓士卒將此四人帶下去之餘,開口道。
“既然如此,備亦讚同該速速查清此事稟報朝廷,但瀛洲遠在海外,如此探查,且容備細細斟酌。”
劉備的此言一出,幾乎是徹底地將這個論調給定了下來,徹底將此事放到了台麵之上。
而後,在其餘文臣武將逐一離開後,劉備與李基同時起身往著正廳一角被屏風所擋的區域而去。
在這屏風之後,赫然跪坐著鄭玄、盧植、蔡邕三位當世大儒。
這三位大儒之所以會在這裡,正是由於涉及到附屬國之民,處置起來容易引起非議,故以李基提議讓劉備請這三位大儒在一側旁聽見證。
在崇尚儒學的大漢,大儒可謂是德才皆備以及名聲極大的一個群體了。
在如今朝廷威望江河日下的情況下,大儒某種意義上就是權威的代名詞。(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