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子坤當有八鬥之功(2 / 2)

劉備將自己帶入其中思考了一下,忍不住讚歎地說道。“即便未有全信,恐也會相信九成之多。”

“這便是原因所在了,地位、立場、出身等等的不同,讓從奉孝口中所泄露的消息具備的可信度極高……”

頓了頓,李基忍不住笑了起來,道。

“更何況,奉孝自稱與郭公則乃是手足兄弟一般的親族,本就是為手足兄弟雪恨而南下吳郡,更是徒增了三分可信度。”

聽到這裡,劉備也知道了郭嘉所為對於吳郡的意義何在,且縱橫司所能發揮的作用確實與錦衣司大為不同。

“既然如此,那郭奉孝卻是為吳郡立下大功,不知那縱橫司的規模幾何,人員多少,也好給郭奉孝進行嘉賞。”劉備問道。

“呃……當下‘縱橫司’唯有奉孝一人擔任司長,且為了保持隱秘,‘縱橫司’亦不會記錄在檔。”李基答道。

“啊?”

劉備一時都愣住了,且明白了自己為何此前從未聽聞過這個名字。

雖說劉備將大小政務都一手交由李基負責,但劉備其實也是常常瀏覽府衙之中各項文書的留檔,以免有失郡守之責,對於郡內之事一無所知。

因此,如若李基當真是在府衙之內新設一司,劉備感覺自己料想不會忽略如此重要信息才是。

不想,原來“縱橫司”甚至完全沒有記錄在檔,那郭奉孝那個所謂的司長不是一個單純的大餅嗎?

沒有留檔,那就代表著根本就不是被吳郡官府所承認的。

即便今後當真有人察覺到吳郡存在著“縱橫司”這麼一個機構,客觀上無論怎麼查那也是絕對不存在“縱橫司”,但是主觀上……或許有。

“你呀,子坤……還真是一點破綻都不留。”

劉備一時反倒是有些哭笑不得了起來。

李基笑著說道。

“讓主公見笑了,不過縱橫司之事,主公知,我知,奉孝知即可,便是有錦衣司彙報了一些奉孝稍顯不妥的言行,也還請主公勿怪。”

劉備點了點頭,道。

“不怪不怪,就是暫時委屈子坤了,今後備無論如何都定會為子坤正名,屆時子坤可不許阻止備。”

而劉備與李基旁聽了那麼久,此前所上的菜肴都已是冰涼,現在自是不能再吃了。

因此,劉備讓小廝將這些菜肴都裝了起來準備帶走,才與李基一起下樓回到了馬車之中,然後朝著仁德書院而去,在仁德書院進行參觀。

如今的仁德書院已然招到了第一批學子,並且仁德書院也是完全按照著此前所宣布的那般對學子們進行教育。

學子們自選所感興趣的內容學習,模式頗有些類似於後世的大學。

而如今的仁德書院的師資力量不僅已有不少名士,還有著三位名揚海內外的大賢坐鎮。

司馬徽、蔡邕、鄭玄!

而仁德書院源源不斷地吸引著大量學子前來,不僅僅是由於這種超越私學的先進模式,更重要的是這些大賢名士們的聲望。

不過這三位大賢也是各有所長,鄭玄乃是當世首屈一指的大儒、經學家!

蔡邕與司馬徽除了也是大儒、經學家之外,前者更擅於精通琴棋書畫等雜項,後者則是在奇門、計策等等頗有建樹。

而在李基的規劃之中,等到盧植抵達吳郡後。

若是能說動盧植留在仁德書院授業,那麼仁德書院也算是補全了最後一塊在用兵、軍陣上的教學略顯不足的短板了。

不過,仁德書院的諸多學子皆能所感興趣的內容學習,但是唯有一門課程是必學的,那便是由李基所設立的“品德”。

李基的理由亦是相當充分,“立德”乃求立身之本!

若無品德,學問再多亦是禍國殃民之輩。

且明麵上“品德”課程之中所教授的內容皆是導人向善,忠君愛國,尊崇仁義道德的,所以也沒有任何學子對此感到抗拒。

隻是,李基暗中卻是在其中摻雜了一部分私貨。

譬如:便是有萬般理由,君子亦不該將屠刀對準同族,且若遇這等人麵獸心之輩,縱是粉身碎骨亦該阻止之。

明麵上,此所宣揚的俱是君子美德,但暗戳戳的所對準的便是曹老板原軌跡之中習以為常的屠城行為。

類似這等私貨,可謂是比比皆是。

仁德書院從不強製學子們的去留問題,但是經曆了李基摻雜了私貨且足夠深入的品德課程來塑造三觀,他們自然而然便會成了劉備的形狀。

並且,仁德書院還時時宣揚光武帝劉秀,推動推崇光武帝劉秀的風氣。

林林種種,可以說皆是李基在為今後而做準備,意在讓仁德書院完全成為劉備集團的後備人才庫。

而不至於今後的劉備,淪落到類似於光武帝那般被迫無奈完全倒向世家,隻能依靠著世家的力量來維持統治,留下了無數的隱患。

(PS:估摸陽了個陽無誤了,持續第四天反複低燒都沒有徹底退燒……更新速度上,還請大家諒解,後續會提前的。)(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