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一十九章 午夜試映(2 / 2)

東方好萊塢 一品黃山 4862 字 2024-03-10

林孝智點點頭,笑著跟他交流了一個眼神,“今天來了這麼多影評人跟媒體,咱們的電影要是不夠好,嘿,明天的報紙上就熱鬨了”

元奎嘿嘿笑了一陣,他參加過不少次的嘉禾試映會,新藝城的也參加過兩次,經驗可謂是十足了

“放心,林生。《殺手裡昂》是我這兩年參與過的最好電影,一定讓他們滿意的聽說咱們這部電影現在已經在英國上映了?”

沒有一個香港電影人,不渴望自己的電影能夠殺進歐美市場。19rr年全球總票房據不完全統計約高達0億美元,相比之香港僅有不足十億港幣規模的市場,歐美電影票房高達180多億美元之巨,那是個接近一千五百億港幣的巨大市場,沒有一個電影人會不為之眼紅的。但香港電影進軍歐美之路一直都不成功,過去的幾十年裡,嘉禾是做得最好的。

付出了無數的金錢跟財力,嘉禾也確實在歐美有了一定的小眾影響力。除此外無論是昔曰香港電影四巨頭之一的邵氏,還是新藝城跟德寶,都遠遠比不得嘉禾,隻能在東南亞跟東亞這個圈裡轉轉,就連新藝城這樣的香港電影巨頭,在多次進軍歐美受挫後,也開始安心接受了幾十萬美元、上百萬美元就把一部最優質的港片,廉價賣給歐美發行商。

這種連自己都不重視自己的態度,如何能夠讓老外重視港片。事實上很多優質港片被賣出了海外發行權的命運,就是遠渡重洋到了歐美之後,被買下的發行商直接翻譯後灌製成錄像帶,打上了‘maniuhk的字樣後,直接登陸歐美各地的錄像帶銷售市場,成了小眾電影愛好者的美餐,根本無緣登陸院線一展身手。

在態度上,都說文化的差異導致老外不買港片的賬,其實曰本人做得都比港片要好得多。二戰之後,曰本電影經曆了大繁榮到大衰退的一個輪回,但五大電影公司中至今仍有幾家在咬牙堅持不賺錢輸出的策略,寧可自己電影公司在歐美賺不到錢,也要把最好的曰本電影送到歐美影院上映,不斷積累跟打響曰本電影的知名度。正是這種態度,令本國文化色彩略重,票房很難在歐美取得好成績的曰本電影,在世界上的接受度跟知名度,遠遠高過港片。

表現最明顯的莫過於,近二十年來各大電影節上,從來不缺乏曰本籍導演跟曰本電影的身影。甚至偶爾也會有一兩部曰本文化色彩濃鬱的電影,在歐美爆紅賺個上千萬美元的票房。曰本的‘刀與菊之文化,,就是在這個時期,開始為全世界所接受。

後世網上曾有人分析過華語電影在歐美為什麼吃不開,林孝智也跟著看熱鬨,看了不少之類的文章,也不禁為港片暗叫可惜。

**十年代是港片最輝煌的時候,程龍的《警察故事》、紅番區》等開始在歐美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嘉禾也開始嘗到了外埠賺錢的好處。可惜港片的黃金太短,回歸帶來的不信任、經濟危機、老一代香港電影人的移民也掏空了香港電影圈,令港片人才短時間內出現了一個空心區。香港數百家電影公司紮堆,隻靠著香港跟東南亞外埠這點市場,除了內鬥搶奪對方的嘴邊肉外,大多數電影公司又目光短淺,想賺錢又不敢進軍歐美豪賭,撞壁幾次虧損之後,天大的雄心壯誌也都煙消雲散了。

元奎的話讓林孝智腦袋裡一瞬間蹦出了不少東西來,嘴角也露出了一些笑容。

他不是神,隻是個商人。重生者的優勢,令林孝智很清楚自己能做什麼。都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遠,新亞現在就是這樣子。

“殷生說的不錯,咱們這部電影前兩天已經登陸英國上映了,說起來比我們香港這邊放映還早了三天呢”

元奎本家姓殷,所以林孝智就喊他一句生,。

元奎嘖嘖稱奇:“之前阿龍那部《炮彈飛車》在美國上映早於香港,不過也是前幾年的事情了。阿龍那部電影在美國賣的一般,在香港也不算好。林生,你覺得咱們這部電影在英國能吃得開嗎?”

林孝智聳了聳肩:“誰知道呢……”

他心裡雖然也有一些擔心,但卻不如元奎這般一點也不看好。跟他分析說:“這幾年嘉禾接連進軍歐美折戟,我也總結了一些經驗。老外看不得咱們香港的那套‘屎尿屁,,我們拍的電影,自己看著挺樂的,但老外不吃這一套。嘉禾一直在致力於學習拍西片,但又不舍得用心學好萊塢的那套,結果整出了不少四不像,老外當然不買賬。我們公司葉韋信的那部《朋友》是主打的西片風格,我這部《殺手裡昂》也是效仿的西式電影拍攝手法,就當是試水也好。”

話說說著,他突然感覺自己說得好像也沒什麼信心了,連忙改口說:“香港本埠就這麼大點,歐美才是最大的海外市場,比起東南亞油水更足,稍微吃上幾塊肉,新亞也將免了餓死之危。屁大一點的香港,幾百家電影公司摸魚,池塘太小了,不瞅著外麵,早晚得餓死”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