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86架構這種芯片我們想要追上英特爾,難度有些大。”
“精簡指令集芯片已經在測試當中了,這還多虧了老板購買了很多的專業期刊以及資料。”倪南開口說道。
劉海點點頭,矽穀這幾年時興risc,所以自己就把arm架構的構想拿出來了。
曆史上第一顆32位armv1,risc精簡指令隻有45條,並且有五種不同的尋址模式,當然這一顆芯片要在明年10月份,他們的團隊才會開始搞。
其實arm的團隊開始的時候瞄準的是80286芯片,不過英特爾根本不在乎彆人。
要等到明年10月份他們走投無路才會自己搞這種芯片。
其實我們國家現在並不缺半導體人才,特彆是現在的這種芯片,加上劉海又購買了全球最頂級的各種期刊以及論文。
從前兩年開始,劉海就在關注這個項目,當然現階段看起來arm芯片並沒有英特爾芯片的市場範圍廣。
arm芯片是在移動通訊來臨之後才崛起的,在這之前英特爾根本就沒正眼看過這個小老弟。
劉海記得好像後來英特爾與這個公司互相交換了專利之類的,這其實也是逼不得已,因為在後麵移動芯片應用的範圍太廣了。
而且在這個年代,各家大公司都在鼓搗自家的risc架構。例如ibm的power架構,惠普的pa-risc架構,sun的sparc架構,以及dec正在開發的alpha架構。
arm最終能夠成功就是他嵌入式應用程序的市場方向。
當然這個後麵再說。
“一定要加快腳步,雖然這種芯片現在看起來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它確實是我們國家第一個自己研發自己設計自己製造的芯片。”劉海一句話就把這一顆芯片提高到這樣的高度。
倪南拍了拍乾瘦的胸部說道:“老板您放心,我們整個實驗室都在全力以赴,年底之前應該可以上交一份完美的答卷。”
“隻要年底你們能做出來,獎金不會少。”劉海也很高興,烽火科技公司投入太大了。
也幸虧自己撈錢的能力不錯,不然的話要讓國家來搞這麼大項目,恐怕阻礙重重。
有人說這樣的項目為什麼國家不來搞?
一個國家麵對的是方方麵麵,我國地大物博,並且絕大部分地方的土地其實都不算很好,所以要解決廣大群眾的吃穿住行問題。
劉海的烽火科技公司在10年之內預計要投入200億美元甚至更多。
國家不是一個人的國家,哪怕當個領導看好這個半導體領域的發展也不可能說把幾百億美元砸在這個項目上,因為成功是未知的。
不像劉海有著先知先覺知道所有事情的大方向,敢投入這麼大。
如果說在半導體領域都要投入幾百億美元,那麼其他那些領域呢?
雖然我們國家現在比曆史上好太多了,但是一個國家就沒有說不缺錢的時候。
很多時候我們回看曆史都有些後悔,當初為什麼沒有在這個領域繼續投入?
因為站在當初的角度來說,用錢的地方太多了,曆史上咱們彆說搞半導體,就是海軍都沒有足夠的錢來搞艦艇,在90年代把坦克固定在甲板上。
等到這個芯片出來,再配合上自己的鋰電池,馬上就開發新型的移動電話。
其實移動電話很早就運行了,在二戰的時候德國就開始用移動電話通訊,當然那個時候很大。
1956,第一個全自動手機運營係統在瑞典由愛立信建成,不過那時候一部手機都重達40公斤。
1965,mta升級到mtb,由於使用了晶體管,隻是9公斤。
1970,手機終於可以在基站之間自由漫遊了。
1971第一個成功的商業手機網絡在芬蘭建成。
1973年貝爾實驗室成功的測試了手機原型機dynatac。
1978,貝爾實驗室在芝加哥建成了第一個實驗性商業手機網絡。
就在今年諾基亞發布了他們的第一款手機mobira也批準了基於模擬信號的高級手機服務,頻段在824-894兆赫之間。明年摩托不甘落後,推出了美國的第一個手機產品dynatac8000x。
1991,諾基亞實現第一個商用gsm通信。
1993,第一條短信!
想到這些劉海就激動不已,因為這些移動電話以後通通要用自己的鋰電池,磷酸鐵鋰三元鋰電池,現在我國是遠超世界。
更加讓劉海激動的是,等到這一塊芯片出來,自己會推出比摩托諾基亞重量更輕,續航時間更久的手機。
雖然第一個模擬手機不是自己製造但是第一台數字通訊手機絕對是自己先製造。
當然後續的鋰電池生產會授權給世界上其他國家劉海不是吃獨食的人。
因為吃獨食的人,往往到最後都是走上了錯誤的道路。
隻是等手機產業爆發之後,劉海才會授權給其他公司生產鋰電池,這樣才能拿到最高的授權費用。
小本子在氫能源上到處布局,到最後彆人都認為他走上了錯誤的發展路線。
其實不是他走錯了,而是所有人看到他的吃相就決定不走他的路線,讓他自己一個人玩。
如果劉海把持著鋰電池相關的專利,信不信歐洲還有西方那一幫人直接不用你的鋰電池,說不定還說你的鋰電池有危險,禁止使用。
沒有他們那些人乾不出來的事情,畢竟鋰電池危險這也是事實。
到時候自己把技術授權給他們國家的廠,這些工廠主有了利益,自然會幫自己說話。
“光纖網絡測試怎麼樣?”劉海又問到一個問題。
光纖網絡並不是說上來就趕緊鋪設,而是先要進行試驗。
因為到現在為止都沒有大規模的光纖網絡運營的案例也就隻有在矽穀一些小型的實驗機構有這樣的實驗性質的網絡。
“這個進度有點慢,主要是要解決的問題太多,其實我個人覺得現在采用電纜網絡也有一定的優勢。”倪南硬著頭皮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主要是光纖網絡試驗耽誤的時間有點多。
“慢慢來吧,不急。”畢竟是全世界第一次搞這個,所以有困難是肯定的,因為小範圍的測試與大範圍的運用,中間有很大的差距。
因為現在設計就是要根據實驗來,比如主光纖要多少根要多少容積,不然後麵需求起來了兩年三年又要重新擴容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