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8章:倪廣南南下見楊先生!(2 / 2)

“楊先生。”

楊銘和倪廣南在燕京,幾乎一年見一次。

都是楊銘前往燕京參加國慶節的時候,和對方見麵。

此時,楊銘再見到對方,雙方已經是合作很多年的合作股東。

雖然倪廣南在連想公司的股分不多,但是,現在對方也是連想公司的總經理,許多事和公司決策都是他決定的。

這些年,連想公司在倪廣南等人的發展下,現在已經是國內最大的電腦公司。

但是,現在的連想和曆史上的連想不一樣。

因為曆史上的連想是柳傳智主導的。

但是,現在連想和柳傳智沒有一點關係。

“楊先生,我此次南下香江見你,關於連想公司,有兩件事是很重要的,希望你能夠支持我。”

“你說。”

“其中,一件我希望公司能夠在香江和申城同時上市。其二,我希望能夠支持連想往芯片方麵發展。”

上市?

發展芯片?

此時,連想公司的性質,在許多人看來屬於外資,港資,甚至合資,民營。

但是,在倪廣南看來,這是屬於國產電腦,也是國產的希望。

楊銘現在聽到倪廣南說起這件事,他想到曆史上的連想。

曆史上的連想。

在1994年也出現了一條分叉路。

其中,一條是在香江成功上市,而柳傳智也是通過這種辦法,吞掉了連想大部分股份,逐步從背後控股了連想。

另外一條,那就是柳傳智和倪廣南的矛盾和分裂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曆史上,倪廣南是連想漢卡的發明人,他一直被視為連想高科技的象征。然而,在1994年前後,由於軟件係統的升級,漢卡產品在市場上江河日下,對公司的貢獻率已經微不足道。倪廣南決心為連想創造新的技術製高點,他選中的方向是“芯片”。

當時國際上,芯片技術日新月異,英特爾等公司把持著技術的方向。

如果連想能夠在這一領域獲得突破,將一舉確立其在全球電腦產業中的地位。

倪廣南對自己的發現激動不已,他奔波於申城、香江等地,廣攬人才,成立“聯海微電子設計中心”,試圖畢其功於一役。

他的這個設想被稱為“z國芯”工程,因其無限的想象空間而得到z科院和電子工業部的熱情支持,z科院和電子工業部甚至承諾由連想牽頭,組織有實力的計算機企業一起參與,製訂一個國家投資計劃。

然而,倪廣南的方案卻出人意料地遭到了柳傳智的反對。

在柳看來,芯片項目風險巨大,非連想現有實力可支撐,z國公司在技術背景、工業基礎、資本實力及管理能力等方麵,都還無法改變世界電腦行業的格局。

倪廣南“真的就是技術至上,並不清楚整個市場是怎麼回事”,因此,柳傳智在給倪廣南的一封信中明確表明,“我本人不同意倉促上馬”。

按他的想法,連想應該加大自主品牌的打造,發揮成本上的優勢,實施產業突圍。

因此,他任命楊園慶擔任新組建的微機事業部總經理,把微機的整個流程都交給了這位30歲出頭的年輕人。

在他看來,“有了高科技產品,不一定就能賣得出去;隻有賣出去,才能有錢”。

就這樣,十年連想走到了一個動蕩的岔路口。

柳倪關係迅速惡化,倪廣南無法克製自己的失望和對柳傳智的不理解,很快,連想的每一次工作會議都成了兩人的爭吵會。

這兩個對自己的判斷都十分自信的領導者根本無法說服對方,柳傳智認為倪廣南在“胡攪蠻纏”,而倪廣南則說,“我永遠和你沒完”。

他開始向上麵控告柳傳智作風霸道,進而控告其有嚴重的經濟問題。

這對親密無間的“雙子星座”走到了你死柳傳智與倪廣南我活的決裂懸崖上,柳傳智傷感地對友人說:“不把我打入監獄,他絕不罷手。”

在關係親密的時期,“柳倪配”曾被媒體津津樂道,柳傳智曾說:“有的人像一顆珍珠,有的人不是珍珠,不能像珍珠一樣閃閃發光,但他是一條線,能把那些珍珠串起來,做出一條光彩奪目的項鏈來。我想,我就是那條線。”

這個比喻聽上去非常生動,但是卻存在著“形象上的悖論”:當珍珠串成一條光彩奪目的項鏈時,那條線就會不見了,而事實上,“柳線”比任何一顆珍珠都要光彩奪目。

“線與珍珠”的互動與衝突,在柳倪事件上得到了逼真而殘酷的演繹。

當時,媒體也觀察到了這場平地而起的柳倪風波,它被認為是“市場派”與“技術派”的一次決鬥。

這場讓所有人都很難堪和痛苦的爭吵一直持續了整個下半年,z科院派出工作組進行調查,連想內部幾乎所有的高管都站到現實的柳傳智一邊。

工作組的報告稱,“沒有發現材料證明柳傳智同誌存在個人經濟問題”,而為了避嫌,香港商人呂譚平也被勸退所持股份。

到1995年年初,勝負漸漸清晰起來,6月30日,連想董事會同意“免去倪廣南同誌連想集團公司總工程師職務”。

對於任何企業戰略決策的評估都讓人陷入兩難,“結果”往往是唯一可以參考的依據。日後證明,柳傳智把連想帶到了一個新的成長高峰,然而在後來的很多年裡,一直有很多人在固執地爭論:如果沿著倪廣南的方向走下去,連想乃至z國電腦產業又將是一番怎樣的景象?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z國電腦以及家電產業一直在“貿易”、“製造”與“技術”的發展優先次序上搖擺徘徊。

連想跟中官村的所有公司一樣,都是靠貿易起家,逐漸形成工業製造能力,進而在技術上尋求進步,而家電業的海爾、長虹及科龍等公司都是從引進生產線起家,然後在市場營銷上獲得了成功。

因此,“貿工技”和“工貿技”是兩大成長模式,其中無一例外的是,技術都是核心能力中最薄弱和滯後的一環。

而當這些企業逐漸壯大,與跨國公司在z國市場上展開正麵競爭的時候,技術落後的現狀便非常清晰地顯現出來。

在此刻,何去何從,敏感又無比關鍵。在z國企業史上,柳倪之爭帶有很強的寓意。它展現了中國企業家在麵臨國際化競爭和技術發展瓶頸的時候,做出了怎樣的思考和選擇。

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幾乎所有知名的企業家都選擇了柳式道路。(本章完),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