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3章:先下手為強!(2 / 2)

但即便如此,蘇連在輝煌時期、在與M國開展太空與軍備競賽之時所積累的大批人才仍分布在15個國家中。

這些理應成為各自國家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動力的人才資源,很多人卻連基本生活都無法得到保障。

他們中有工程師、科學家、藝術家等,這些在蘇連時期享有很高社會地位與豐厚收入的人群,有的不得不通過售賣物品勉強度日。

當知識得不到尊重、應有的尊嚴得不到保障後,歐美等國開始向他們伸出橄欖枝,很多人選擇去國離鄉。

早在20世紀80年代,蘇連就已經出現了第一次移民潮。

根據相關數據記錄,從1987年至1991年間,有近80萬蘇連人移民M國,而其中著名科學家多達700人,其他高級人才占比近20%。

有人計算過,20世紀90年代,歐美單就培養一名工程師所需費用為300萬美元,而科學家則需要1200萬美元。

這組數據或許不太準確,但卻也可以說明,人才、特彆是高端人才的培養難度和所需費用之高。

從1991年至1995年,有近80萬原蘇連人移民M國。

這第二波移民潮,對於鵝羅斯等國來說,流失的同樣不僅是各領域人才還有其背後培養人才所投入的巨額資金。

蘇連解體後,獨聯體各國經濟衰退嚴重,這也讓以M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有機可乘”,他們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吸納到原蘇連的人才。

在當時吸納獨聯體的一名工程師,隻需要每月幾千美元的薪水。

人才流失所帶來的“惡果”,在短期內或許無法明顯顯現,但“成果”卻很容易顯現。

此時,已經是1985年。

戈爾上台後。

楊銘已經注意到,蘇連的方方麵麵都開始出現衰落了。

在歐美還沒有開始盯上蘇連這一批人才的時候,正是帝國集團最好下手的機會。

此時,對於楊銘來說,他太需要這些人才了。

現在香江五百多萬人,真正就科技人才來說並不多,而且,香江那些人才,許多幾乎都是和金融方麵的。

如果不是楊銘這些年一直引入半導體方麵的人才,香江在這方麵幾乎可以是人才荒漠。

相反,楊銘的三所高校。

包括東方大學,東方理工大學,香江科技大學,除此之外,還有楊銘在香江的香江科技城,那裡本來按照楊銘的計劃,就是可以容納幾百萬人的,也就是說,這些地方也正是最需要人才的。

在歐美還沒有盯上那些蘇連,甚至東歐人才的時候,楊銘知道,先下手為強是最有利的。

如果到蘇連解體,到時香江,或者帝國集團再想吸納那一批蘇連人才,那麼也就難了。

還有一個不同之處。

在於這些都是蘇連人才,除了一些猶太人才,他們非常向往歐美外。

實際上,這些人可能更喜歡像蘇連這種地方的國家。

曆史上,也正是那樣,國內也同樣分類一杯羹,吸收很小一部分的人才,主要是當時國內根本沒有太多的實力和資金去吃掉這些蘇連人才。

對於楊銘不一樣。

他現在有的就是錢,他缺少隻是人才而已。

如果這些人才都湧入到香江,帶去先進的科學技術,或者在楊銘的指引下,研究某方麵的科技。

甚至進入到國內,足以改變香江,甚至國內未來的科技。,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