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3章:楊銘要吞掉香江十家華資銀行!(2 / 2)

新鴻基銀行的前身是新鴻基財務,由新鴻基證券的馮景喜創辦。

新鴻基銀行在地產最高峰斥資3億元(相當於權益的70%)購買總行大廈。

隨著80年代初香江房地產的崩潰和銀行業危機的相繼爆發,新鴻基銀行麵臨資金不足和存款大量流失的雙重困難。

1983年10月,為了避免被清盤的命運,馮景喜被迫同意出讓控股權(51%)給F國百利達集團和M國美林證券集團。

1985年5月,中東的阿拉博銀行以3.6億元收購新鴻基銀行75%的股權。之後,新鴻基銀行易名為港基銀行。

嘉華銀行是香江一家曆史悠久的銀行,創始人林子豐,該銀行業務經營一直較為穩健。

但是1971年林子豐逝世後,其後人無心經營。

1975年,嘉華銀行的控股權被新佳坡僑商劉燦鬆家族取得。之後,嘉華銀行快速擴張,並於1980年在香江上市。

嘉華銀行的客戶一直以東南亞的華僑為主,香江同業對其了解不深,一直存有戒心。

1983年恒隆銀行被接管時,嘉華銀行的存也受到影響。

1985年,海托銀行被接管時,市場鑒於其與海托銀行關係密切,盛傳嘉華已經陷入財務危機之中。(1984年底,嘉華銀行的股東權益為5.3億元,而其累計的壞賬高達5.4億元,實際上嘉華銀行已經破產)。

1985年,嘉華銀行為擺脫困境,開始與有關財團洽談增值入股事宜。

1986年,中鑫集團向嘉華注資3.5億元(2億元為普通股,1.5億轉換優先股),取得嘉華銀行91.6%的股權。

嘉華銀行改名中鑫嘉華。

值得一提的是,嘉華銀行財務危機表麵化之後,劉燦鬆兄弟潛逃離港。後分彆在新佳坡和大馬兩地被捕,兩人嫌涉詐騙7.7億款項。

1988年1月,劉氏兄弟棄保潛逃(放棄保釋金潛逃)到灣灣。

永安銀行是香江著名永安公司創辦人郭泉創辦的老牌本地銀行。數十年來,經營作風保守,在香江多次銀行風潮中均能屹立不倒,安然無恙。

1984年,永安銀行傳出醜聞,出任總經理的郭氏第三代郭誌匡,從銀行挪用1000萬美元作為己用。

1985年底,永安銀行因不能收回貸給該行董事和高管的貸款而損失慘重,銀行資本出現負值。

1986年5月,恒鉎銀行銀行向永安銀行注資1.76億港元,取得50.29%的控股權。

在恒鉎銀行的經營下,永銀行迅速扭虧為盈。

1993年1月,恒生將永安銀行出售給大新金融集團,獲利4.78億港元。

康年銀行是香江的一家老牌的小銀行。

1986年,因貸給船務公司一筆高達1.6億元的無法收回,需要大幅撇賬致使康年銀行危機。之後,總督府接管康年銀行,並促成第一太平集團收購康年銀行,並改名第一太平銀行。

友聯銀行,在海托銀行出事以後,友聯銀行亦深受市場不利傳聞影響,存款大量流失,導致流動資金嚴重短缺。

1985年9月,該行董事局董事長兼總經理溫仁才稱病離港赴美。其後,又有6名董事辭職,知識該行群龍無首。

1986年,總督府宣布接管友聯銀行,並委托給怡富管理。之後,招商局收購友聯銀行61.3%的股份。

2000年4月19日,中國工商銀行與招商局達成協議,工行以18.05億港元收購招商局持有的2.39億友聯銀行股份,約占53%。8月21日,友聯銀行易名為中國工商銀行(亞洲)有限公司。

2010年,工行成功將工銀亞洲私有化。

楊銘覺得,香江的華資銀行裡麵,其實大多數都有問題,無論是已經爆發問題的恒隆銀行外。

像新鴻基銀行,嘉和銀行,永安銀行,康年銀行,友聯銀行等等,內部都早已有問題,隻是債務沒有被發現,沒有爆發的時候,可能沒問題。

曆史上,這些銀行都是先後受到恒隆銀行,海外信托銀行的危機影響,先後爆發,導致都被總督府接管,或者被其他資本財團給接管。

在楊銘看來,這些華資銀行都被他看中了,怎麼可能再被其他財團資本給接管呢?,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