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7章:目標香江本土第三大銀行!(2 / 2)

張鳴添被其朋友葉樁齡所設計,陷入“支票輪”,導致銀行虧空高達5億港元。

葉樁齡創辦多米尼加財務公司,為香江人提供移民服務。

1981年9月開始,葉樁齡多次將不能兌現的支票貼現給海外信托,由於支票過戶所產生的時間差,使它能以第二張支票貼現所得的款項存入賬戶,使得第一張支票得以兌現。

葉樁齡同時在時間差內運用這些款項從事投機活動。

但是由於葉樁齡投機失敗,產生虧損,需要更多資金彌補虧空。

所以“支票輪”越滾越大,以致1982年3月崩潰時,海外信托銀行手能兌現的支票總額高達6680萬美元。

張鳴添作為海外信托銀行的靈魂,卻是在1982年2月突然辭世,不知是不是巧合?

海托銀行於1982年3月知道葉樁齡不能還債,但害怕引起審計師和總督府的關注,銀行董事長黃長讚與葉樁齡一起做假賬掩飾銀行的虧損。

曆史上,此事一直被掩蓋3年有餘。

1982年起,大來財務、恒隆銀行以及嘉年地產等與海外信托銀行有密切關係的公司相繼破產或被接管,海托銀行的困難迅速表明化,被迫大舉出售資產。

1984年11月,海托將收購僅兩年的華人銀行出售,並計劃再一售香江工商銀行。

1985年6月6日,總督府突然宣布,海外信行因“無法償還債務”停業兩天。

之後,總督府宣布接管海托銀行。

支票輪事件由此曝光。

由於利息及彙率的變動,支票輪導致的壞賬已經達到9000萬美元(約7億港元)。

總督府接管海托之後,共動用40億元的外彙基金使其得以繼續運作。

海托共計查出虧損高達31億元,看來海托銀行的虧損不僅限於支票輪事件。

總督府苦心經營8年之後,將海托銀行以44.57億元的價格賣給國浩集團。

海托附屬的香江工商銀行也隨海托一同被政府接管。

1987年8月,大新銀行以5.3億的價格收購了工商銀行,並易名為大新金融集團,取代了工商銀行的上市地位。

也就是說,相比起恒隆銀行,海外信托銀行的規模更大。

曆史上,總督府得投入四十多億港幣才得以讓海外信托銀行恢複過來。作為現在香江第三大本土銀行,楊銘早已看上。

此時,外界也不知道,這一家銀行的問題居然是那麼多。

問題最大的當然是支票輪事件。

還有就是投資地產的虧空等等。

楊銘站在窗口麵前看著外麵。

吞掉恒隆銀行,還有接下來的道亨銀行外,最重要就是接下來的海外信托銀行。

而在曆史上,1982年,國浩集團收購香江道亨銀行,1983年道亨銀行在香江上市。

1989年,國浩集團收購恒隆銀行,並將其並入道亨銀行。

1993年,國浩集團收購海外信托銀行,並將其並入道亨銀行。

2001年,新佳坡發展銀行,以432億港元的代價收購道亨銀行,並將道亨私有化。

2003年,星展銀行將道亨銀行、海外信托銀行以及1998年收購的廣安銀行一起合並成星展銀行(香江)。

星展銀行原名新佳坡發展銀行,是新佳坡最大的商業銀行。

據傳為了避免引起一些人,主要是大陸居民和大馬人的反感,而改名星展銀行。

星展銀行最大的股東是淡馬稀控股。

如今,楊銘要把恒隆銀行,道亨銀行,甚至海外信托銀行收購後,怕是曆史上那個新加坡發展銀行是否還是那樣的規模,又是否還能夠成為香江最大的商業銀行,怕是不可能了。

楊銘在老板椅麵前坐了下來。

林秀芝把咖啡送到老板麵前,看向老板的眼神自然更是不一樣。,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