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楊先生回鄉省親!【3】(1 / 2)

楊銘上車前,準備留下1000港幣給這裡。

沈先生知道,楊先生在香江參加國慶典禮的時候,他每次消費後都是留下一筆錢。

現在沈先生和張秘書則是覺得隻是老先生和錫老撥下來的經費,是特意招呼楊先生一行的,怎麼能夠再讓楊先生花錢?

“楊先生,上麵已經撥有經費招待你的。”張秘書急忙提醒道。

“那我不能免費讓他們在這白乾活。”

最終在離開前,這裡的忙碌了大半天的工作人員,包括廚師和那些阿姨,每個人都有十RMB的辛苦費。

對於現在國內普通農民一個月幾塊錢的收入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錢了。

這些廚師和阿姨們都沒想到,他們明明是突然被上麵的人挑選中來做飯招待楊先生等人的,現在楊先生離開前,卻是給他們每個人發了十元的巨款。

當他們小心翼翼把錢放入到口袋,想起剛剛楊先生微笑和他們握手,並且感謝他們的時候,這些廚房和阿姨覺得今天這一頓飯工作真的值了。

他們想起楊先生等人剩下許多肉菜,準備回去吃的時候,發現楊先生一行人已經上車離開了。

楊先生等人的身份,他們還是不太了解,隻是知道上麵派人來招呼,那當然不簡單。

“沈先生,張秘書,你說我剛剛發給那些廚師和阿姨們的錢,能不能進他們的口袋?”楊銘笑問道。

他還想給那些廚師和阿姨多一些,每個人給一百港幣,楊銘也不覺得多。但是,楊銘想到,給再多錢,怕是到時又有多少落入到這些人的口袋呢?

“應該吧。”

張秘書不敢擔保。

沈先生更是那樣。

楊銘搖搖頭,沒有再說。

他已經回到車上,和楊繼榮夫婦坐車繼續北上。

此時,從淺水鎮出來,離楊繼榮的老家龍川縣,直線距離的情況下,應該不到兩百公裡。

這是直線距離的情況。

按照現在國內的公路,基本上,都是修建通過一些城鎮和城區的,而且,基本上是以泥土路為主,又是彎彎曲曲,並不像後來差不多拉直一樣的高速公路。

楊銘知道,未來的高速公路,許多是沒有經過大城市中心的,隻是在大城市附近開了一口下去而已。

這樣的情況下,既節省了大量拆遷費,又拉直了兩個地方的距離。

現在不一樣。

他們離開惠陽的淡水鎮,繼續一路北上。

前麵帶隊的還是沈先生和張秘書的車隊。

越是往北的時候,楊銘發現,農村多了起來,田地多了起來。

在這些農村也多更多土坯瓦房。

相比起靠近香江的鵬城下麵農村的荒蕪的情況。

現在楊銘發現這邊的人多了起來,他看到一些穿著普通的農民正趕著水牛,也看到一些土坯房的瓦房冒著婁婁白煙,這裡應該就是這個時代的當地農家生活。

在這邊,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也是跑了很多到香江的,隻是這邊離香江越遠,跑得反而越少。

現在這邊看到人多了起來,更富有這個時代的農村特色。

楊繼榮,李玉芳現在心情好了許多,現在路上依然顛簸不平,楊繼榮看到外麵的時候,他的心情確實好了許多。

“玉芳,Peter,我感覺和我當年去香江的時候差不多,外麵好像沒有什麼變化。”

“爹地,應該是有變化的。”

楊銘記得他在曆史上學過,也研究過相關的資料。

1978年冬,皖省的鳳陽縣小崗村的18位農民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實行了農業“大包乾”,從此拉開了國內農村改革的大幕。

幾乎與此同時,在南粵大地的惠城地區上義公社的一個小山村,也同樣進行著“包產到戶”的開創之舉。

那個年代,“包產到戶”是禁區,“一大二公”的公社製嚴重削弱了農民的積極性。

在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上,早在1975年初,紫琻縣上義公社光鋒大隊黃坑排生產隊在全國率先實行“分田單乾,分戶經營”模式。

相較1978年冬實行分田單乾的皖省鳳陽縣小崗村,紫琻上義要早三年多。

到1978年10月,上義公社全麵推行家庭承包責任製,實行“分田單乾”。

也就是說,國內其實已經有一些地方,已經偷偷地進行分田到戶,甚至包產到戶,多勞多得,自己乾的模式。

楊繼榮和李玉芳對於這些不了解。

現在聽到楊銘說分田到戶的時候,也是有些驚訝。

“Peter,你剛才在淡水的食堂說大鍋飯,怎麼現在又分田到戶?”楊繼榮不敢相信問道。

大鍋飯?

即使楊繼榮和李玉芳沒有經曆過,他們也知道是如何的。但是,要說這分田到戶和大鍋飯是完全兩個不一樣的性質了。

“爹地,媽咪,國內一直在變化,隻是外人還不知道而已。”

“我覺得分田到戶好啊,多勞多得,勤奮的人,當然可以吃飽,懶人就隻能餓死。”楊繼榮說道。

他本身就是覺得多勞多得,勤奮致富是應該的。

那個大鍋飯根本不現實,違背了人性。

楊銘,楊繼榮,李玉芳在車上聊著的時候,楊銘和楊繼榮從沈先生兩人給他們帶來老家的資料得知。

現在老家是三角塘生產隊,所謂生產隊,就是農村集體所有製合作經濟模式,和大鍋飯時代又不一樣。

大集體時代的公社,體製是“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管理模式,作為基礎的生產隊,既是一個勞動組織,又是一個經濟實體。

每個社員的物質收益和經濟收益,與生產隊的經營好壞緊密聯係在一起。

因為公社按計劃下達給生產隊的各項實物上交任務和各項攤派,生產隊必需無條件的完成,完成任務後,剩餘的實物和錢財,再由生產隊按照相關的政策分配給社員。

因而所有社員的口糧和現金都是沒有固定的,年景好糧食豐收了的時候多些,基本能填飽肚子,甚至在完成上交的購豬任務後,生產隊逢年過節種夏收夏種的時候,還能殺上幾頭豬分給社員們改善夥食,打打牙祭。

如果遇到災荒年,糧食減產,把公糧和購糧上交後,生產隊能夠分給社員的糧食已經所剩不多了,社員們就隻能勒緊褲帶半饑半餓的過日子了。

社員們吃不飽飯的日子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幾乎是常態,因而那個時代能夠吃上飽飯是一種享受。

以後隨著農業水利基礎建設的建成,旱澇災害減少了,加上化肥的使用和良種的推廣,在七十年代後期,糧食產量逐年提高了,生產隊吃不飽飯的情形才逐漸好轉,完成公購糧上交任務後,社員們分到的口糧也基本上夠吃了。

楊繼榮老家的三角塘生產隊,從五十年代以來,都是一直吃不飽,根本沒有那麼多口糧的。

以至於一些家庭,十口人,甚至十幾口人一天,加起來隻有半斤米的口糧,煮出來全部都是稀粥,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不餓呢?

楊繼榮早就知道,現在三角塘生產隊還可能是最窮的。

想到這裡,他們忍不住又是歎氣。

。。。

一行車隊經過顛簸不平的公路,一路北上。

來到惠東的平山鎮公社的時候,現在太陽已經下山,天色已經黑了。

最重要已經到了晚飯時間,不可能再繼續趕路。

平山鎮公社,不僅僅是平山鎮治所所在地,還是惠東縣城所在地,相比起淡水那邊,這裡的街道多一些,除了街道一些兩三層樓的白牆磚房外,實際上,大多也是普通的土坯瓦房為主。

楊先生一行人被安排到平山鎮公社的飯堂吃晚飯,另外準備安排在這裡的唯一招待所住下。

楊銘等人來之前。

惠城和惠東方麵的負責人,他們已經等了很長時間,一直沒有見到楊先生等人的身影,如今看到這些豪車開過來的時候,知道沈先生,張秘書,還有來自香江的楊先生一行人終於到來了。

楊銘原先計劃,一天時間就可以回到楊繼榮老家。

現在從淺水灣半山彆墅過來,兜兜轉轉的公路和山路,一天下來,應該也隻是開了一百多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