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逃港潮!(2 / 2)

現在國家根本沒有那麼多錢投在這方麵,那麼隻有依靠這些香江回來的華資。

老先生和楊銘熟悉後,也想多了解楊先生的老家情況。

“老先生,我老家在哪,一開始,我是不知道的。不過,我父母和我提起過。我的父親楊繼榮是五十年代從粵北的龍川縣跑到香江發展的,在香江那裡認識我的母親李玉芳,後來就有了我。”

楊繼榮從五十年代跑到香江的?

老先生想到了許多。

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甚至七十年代,甚至在這段時間,一直都有國內,特彆是粵省一帶的偷渡到香江發展。

為什麼他們要去香江?

還是因為國內太窮,窮到自己都養不起。

在國內,現在普通農民吃不飽,甚至一個月都沒有幾塊錢。

他們成功偷渡到了香江,輕輕鬆鬆幾百塊,甚至上千港幣一個月。

甚至,更多聰明人成了香江的富豪。

想到這裡,老先生也是歎了一口氣。

“你的父親和老家還有聯係嗎?”老先生問道。

“以前應該還有書信聯係,我聽父親說過,一直都是斷斷續續。”

老先生又是點點頭。

這個時代,國內真正能夠用得起座機電話的,也就是燕京,申城一些機關單位而已,普通人根本就沒有。

全部加起來,國內還沒有到兩百萬戶。

這種情況下,粵北那邊又怎麼可能和楊繼榮經常聯係?

“你父親對於老家還有感情嗎?”

“有的,我父親做夢都想回老家看看。”

聽到楊銘那樣說。

老先生終於鬆開了一口氣。

他也知道,有些人從國內偷渡到香江,幾乎是九死一生,這種情況下,他們在香江活下來,怎麼可能不對國內有一股怨氣?

這樣,他們又怎麼可能對於國內有感情呢?

他們是千辛萬苦跑到那邊。

說起楊銘父親是偷渡到香江的,又不得不說起曆史上的逃港潮。

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到八十年代,基本結束的內地居民非法越境進入香江的行為,其原因起初是政治原因,後來主要是經濟原因。

此後近三十年時間裡,政治鐵幕卻並未將香江與祖國大陸的臍帶完全斬斷,除了官方有限度的交往,以偷渡為主的民間形式始終活躍,最終彙聚為一股股逃亡香江的奔湧潮流。

以鵬城為例,在公開的文件裡,鵬城曆史上共出現了四次大規模偷渡,分彆為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

據粵省委邊防口岸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統計,1954年到1980年,官方明文記載的“逃港”事件就有56.5萬多人次。

當時在粵省偷渡香江,按方式可分走路、泅渡、坐船,3種方式,按路線,則有東線、中線、西線之彆。

泅渡通常是首選,其方式可謂五花八門。

偷渡者往往會選擇西線,即從蛇口、紅樹林一帶出發,遊過鵬城灣,到達香江新界西北部元朗。

從陸上偷渡,便是通常的中線,即在鵬城梧桐山、沙頭角一帶,翻越鐵絲網,到達香江,粵省人戲稱為撲網。

這種網,很難翻過去,後來鐵絲網裝了先進的感應裝置,一觸網就會被發現,探照燈、哨崗和警犬的組合是致命的危險。

為了防狗,偷渡逃港者臨行前往往會到動物園收買飼養員,找一些老虎的糞便,一邊走一邊撒,警犬聞了糞便的氣味以為有虎,就不敢追了。

有人為防止被邊防軍看到,將西瓜挖空,瓜皮套在頭上,隻把眼睛露出來。

陸上越“網”,海上破浪,畢竟是年輕人所為,中老年人、兒童婦女隻有坐船之法了。

坐船,相對而言較安全,但帶有社團性質,有蛇頭,自然也就有這些人蛇,出了事問題較嚴重,而且要付300元不等一筆不小的費用,但為逃港,不少人蛇往往不惜傾家蕩產。

乘船偷渡會偏向於東線,即大鵬灣水路,在惠城和鵬城之間,距離香江十多公裡的水麵,而且海浪很大,經常發生偷渡時溺亡的情況。

去年,1977年11月,複出後的老先生將視察的第一站定在粵省,當時葉老先生與他同行。

粵省主要領導向老先生彙報情況時,逃港作為一個重大的惡性事件被捅了出來。

正當粵省忐忑不安地等著指示之時,老先生卻出奇的沉默。

他連吸了幾根煙,緩緩地轉過身來,平靜地對大家說:“這是我們的政策有問題,此事不是部隊管得了的。”

對越演越烈的逃港,當時的邊防幾乎已無能為力,如果再加強力量,從全省甚至全國調集軍警過來,勢必造成不良影響。

除了給國際社會留下不好的印象以外,更重要的是,大規模的武裝攔阻搞得不好有可能引起民憤,形成突發的群體性事件。

老先生強調要恢複過去行之有效的政策,發展經濟,生產生活搞好了,才可以解決逃港問題。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

當時,寶安一個農民勞動日的收入為0.70到1.20元,香江農民勞動一日收入60-70港幣,兩者差距懸殊近100倍。

在一些地區,普遍流傳著辛辛苦苦乾一年,不如人家8分錢(指寄信到香江叫親屬彙款回來),內地勞動一個月,不如香江乾一天的說法。

這也誘使許多人前赴後繼般逃亡香江。

僅1978年,便發生逃港事件9.7萬多人次,逃出1.8萬多人。

耐人尋味的是,香江新界原本並沒有一個什麼羅芳村,居住在這裡的人竟然全都是從鵬城的羅芳村過去的。

最高決策者老先生從逃港這一曆史怪圈中再次認識到,光是靠堵是堵不住的,必須把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老先生親自前往鵬城看過。

他也清楚那些人偷渡到香江九死一生。

除了在鵬城這邊危險,到了香江也是很危險,除了遭到白人阿sir的開槍追擊,甚至有些因為沒有親戚朋友投靠,成了黑戶。

楊銘更清楚,接下來,1979年的春節前後,更是還有一大波的偷渡潮。

曆史上,偷渡潮,還真的死了不少人,有的是死在海上的,可能被淹死的,也可能喂魚了。

以至於,迅猛的外逃風潮,還催生了一個新的行業:“拉屍行”。

鼎盛時,鵬城活躍著200多個“拉屍佬”。

蛇口海上派出所規定,“拉屍佬”每埋好一具被淹死的偷渡客屍體,可以憑證明到蛇口公社領取勞務費15元,如屍體已經腐爛,甚為難聞,掩埋困難,就加至20元。

這個數目相當於一個村民10天的收入。

而在香江這邊,被淹死的找不到的可能喂魚,可能被海水推去了其他地方,有的屍體找到了,或者漂浮在海邊,最終被拉到了新界的山上。

新界山上,那裡一直都有許多墳墓,有的甚至是連姓名都沒有的墳墓,正是當年那些偷渡者留下來的。,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