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刑場意外(1 / 2)

如果說長纓軍在第四天的募兵,代表的是太上皇已經掌握了整個長安城的民心和人心,給勳貴們帶來的更多的是侮辱,而不是直接的傷害或者威脅,那麼當時間進入第五天,水溫陡然提升。

自從發布完第一天的告示之後就陷於忙碌之中,沉寂了三天的京兆尹府衙再次貼出了告示:

經過刑部核驗,一百八十三名人犯將於明日午時問斬!

此告示一經貼出,立刻在長安城引起軒然大波!

從太宗李世民開始,曆代唐皇為了彰顯仁政,為了減少典刑,無所不用其極,有些時候一州之地,一年被處斬的犯人超過十人,栓選和考評就鐵定為下等。

然而這一次,一百八十三人,這恐怕是大唐立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明正典刑。

《周禮》有雲:“刑人於市,與眾棄之”在此觀念之下,在市集中明正典刑成為華夏曆朝曆代的傳統,大唐自然也不例外。

《唐六典》規定一般平民、低階官員皆在市場公開處死。

理論上京兆尹府衙、朝堂甚至朱雀大街也充當過行刑地點,但是這些在唐律之下身份連平民都不如的胡人顯然隻能在東市和西市。

西市已經經曆了一輪洗禮,所以京兆尹告示上清晰地寫著行刑地點是東市。

除了尋常百姓,沒有人會天真地認為京兆尹要殺這些人,就是為了單純地震懾商賈,維護大唐的市場秩序。

所有的勳貴都明白一點,明天要在東市被砍頭的是一百多胡人,但是頭顱之上被架上刀的還有他們。

然而最讓他們恐懼的還不是這鋼刀,而是李誦從一開始就在唐律的框架之下,嚴格的依照大唐的法度行事。

而唐律是什麼,在宗室和勳貴大唐唯二的特權階層眼中,唐律就是從來就是廁所裡的紙!

李唐的宗室因為李誦在興慶宮的誓言,已經被砸落深淵,而現在要被收拾就變成他們了。。。

從告示被貼出,長安城內暗流湧動,所有的勳貴如同八月十五中秋節馬上要被放到蒸鍋裡的螃蟹,開始舞動他們看似強大的鉗子,開始在長安城這口巨大的蒸鍋內拚命地掙紮。

這時候他們驚愕地發現,神策軍已經成了太上皇的手下,禁軍和十六衛已經名存實亡,甚至連離開長安城都成為一種奢望。

整整四天,太上皇連續出招,沒有一條指向勳貴,但是每一條都等於給他們套上了一條枷鎖,到了現在他們已經沒有了任何反抗的力量,好像除了引頸就戮已經沒有了任何的辦法。

當然他們還有一種選擇,如同昔日的俱文珍一樣直接作亂。

長安城之內,他們手中的家將、家丁、仆役過萬,是一直不錯的力量,但是如果他們真的敢動,大概率會享受一個大唐版全家桶套餐外加一個贈送的誅九族服務。

很多人已經明白,整個大唐的天什麼時候不能變還不好說,但是長安的天已經亮了。

在經過了整整一天一夜的暗流湧動之後,隨著天亮,隻有四千人的長纓軍全體出動,進入了長安,開始在整個長安城的北城、太極宮、興慶宮、外圍東市布防。

天光大亮的時候,長安城城北的市民驚愕地發現,一隊隊屬於長纓軍的輕騎兵或者重步兵已經開始在街道上巡邏。

勳貴們知道,太上皇手頭最鋒利的刀子已經亮出來了,這時候所有不切合實際的想法已經煙消雲散,全家桶不是那麼好吃的。

對於熱鬨,唐人似乎從骨子裡就缺乏抵抗力。

即便麵對的是上百人被集體明正典刑這種極為可怕的事情,從晌午開始長安的市民就開始絡繹不絕的向東市進發。

他們的想法很簡單——晚了就沒後好位置了。

當然了,在東市這種地方,好位置肯定是有的,不過那些可就要花錢了。

根據距離刑場位置,以及對於刑場的觀看角度,這些位置被店家開出了幾十、幾百、幾千乃至上萬貫的黃金VIP觀賞位置。

不過這些早來的市民並沒有吃虧,他們看到了隨著時間發酵,傳說得越來越誇張的屬於長纓軍的神技——憑空變出八牛弩!

當時間臨近正午,忙碌了整整一個上午的四百名長纓軍工兵已經搭建好了一個長度超三丈,寬度兩丈,高度一丈的行刑台。

此外,所有已經抵達了東市的長安市民還看到,以行刑台為核心,整整十六架已經架設完畢並且已經裝備了弩箭的八牛弩。

外圍,兩百重騎兵,兩百弓弩手,六百重步兵,正全副武裝,枕戈待旦。

隨著午時正時,整整一百八十三名五花大綁的人犯被押解到了現場。

每一個犯人的旁邊都跟著一名京兆尹的衙役和兩名全副武裝的長纓軍士卒。

隨著時間一分一分地離去,時間緩緩地劃過,整個東市周圍開始人聲鼎沸。

在距離刑場場地隻有幾十步遠一棟三層的酒樓頂端,幾個真正能決定大唐命運的人正望著不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