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李鄴侯遺計(2 / 2)

“是的,運氣,臣隻是拖延了吐蕃人追擊的速度,並不能將他們完全甩開,後來臣還是被他們發現了蛛絲馬跡,迫於無奈,臣當時選擇往唯一能理性判斷方向的前行,碰上了回鶻人的騎兵,而且帶隊的正是我唐軍的校尉。”

“唐軍的校尉怎麼會領導回鶻騎兵?”李誦的眉頭皺起。

“陛下不要誤會,這名叫做折雲穀的校尉是昔年隨公主入回鶻時候的護軍,隻是因為特殊原因不得已滯留回鶻,而今……”

李誦的眉頭皺起,似乎陷入了深深的回憶,大概一刻鐘之後他看到郭戎正驚愕地看著自己,笑了笑示意郭戎不必緊張。

確定了身邊隻有郭戎、閻卿、張取義之後,稍稍沉思,李誦緩緩開口。

“郭戎,你聽說過李泌嗎?”

郭戎的茫然和愣神讓李誦很滿意,以郭戎的年齡和經曆能知道李泌就說明有鬼了!

“李相參與宮室大計,輔翼朝廷,運籌帷幄,對外策劃戰略,配合諸將的步調,可謂動亂之後我大唐的中流砥柱,眾人皆知李相之大計,卻不知道李相對於小伎倆也是頗為拿手。”

“大唐自安史起確實不如往昔,但貞觀、開元光輝仍在,哪怕是吐蕃、回鶻這種已經不亞於大唐的勢力,其讚普、可汗、貴族、狼主皆以說唐音,識漢字,模仿我大唐的習俗為榮。”

“李相據此,在晚年提出了外交圍困吐蕃的戰略的同時,還提出了一個秘密向回鶻、南詔、室韋、渤海、新羅等部落輸送忠誠、乾練的大唐軍校,引導、整合親唐勢力,培養、訓練親唐武裝的計劃!”

“李相的想法很簡單,若大唐複興,這些人未來就是我大唐最好的仆從軍,若大唐傾頹,這些人也可以延續我大唐國祚至少百年,為大唐挽留最後的生機,若百年時間尚不能挽回,縱然他在世也無力回天!”

在場三人目瞪口呆!

出身沙洲大族的閻卿深知這種大唐文化的影響力,明明已經成為吐蕃治下人上人的沙洲大族無時無刻白積蓄力量,無時無刻不再期望唐軍打回河西。

張取義是張巡的孫子,更是跟隨李誦二十多年,耳濡目染之下見識和能力也遠超常人。

而更親身經曆過後世文化入侵的郭戎,對於這一招佩服的更是五體投地!

春秋戰國時代,扶持親善自己的敵國儲君還屬於常態,但是隨著儒家大一統,這種思想和戰略似乎就消失了。

從漢至唐,華夏一直就是整個東方文明的燈塔,但是能明確提出這樣扶持親善,軟刀子、硬刀子一起捅的,至少郭戎是沒有想到第二人!

關鍵這東西可以複製啊,以前可搞,現在可以搞,未來也可以搞!

“那後來呢,陛下!”

“為了絕對保密不走漏風聲,每一個派出的將校都是李相親自選拔,有一些是我親自見證,這些將校年齡普遍在30歲上下,無論是忠誠還是能力都無可挑剔。”

“隨著貞元之盟,大唐和回鶻局勢緩和,為了配合韋皋,李相將重點轉向了南詔,隻可惜計劃剛剛開始不到兩年,李相仙逝。”

“而作為儲君的我是沒有力量執行的,為了避免父皇和宦官的猜忌我也不敢實施,這項計劃就此擱淺,兩年時間派出了總共應該不到百人,這個折雲穀應該就是唯一一批派往回鶻的年輕將校!”

“折雲穀應該是出自豐州以南的府州,其祖輩為異族,但是入唐之後忠貞悍勇,為大唐拋頭顱灑熱血之人不計其數,折雲穀本人能力不俗,謀略出眾,更曾經受到過孫仙師(孫思邈)弟子的指導,醫術也頗為了得,在李相挑選的人才中他也是非常出色的,以至於十幾年過去了,我還能有所印象。”

“先不說李相了,按照你的說法,郭戎,我大唐如果要在草原行軍,總不能跟你一樣有方向靠理性,沒反向靠魔怔的方向感吧?”,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