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4章戰起
麟德三年,初雪!
北乾大汗禦駕親征,以禁衛軍大將伯顏納為先鋒,點精兵四十萬南下,再伐大周。
三日之後,趙王府也不再遮掩,於燕城祭天起兵,手持太祖高皇帝所書皇周祖訓,奉天靖難。
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這是皇周祖訓所載的內容,現在成了趙王起步的法統依據。
趙王與北乾幾乎同時起兵的消息,傳揚天下,一時之間,舉國震動。
——
大周神都,大明宮,武英殿。
“諸位,趙王謀逆,與北乾的蠻夷之輩相呼應,實在罪不容誅!臣提議發兵,絞殺叛逆。”
這個義憤填膺的人是大周禦林軍的一個將軍,少年得誌,難免心高氣傲。
在聽聞了北乾與趙王府起兵的消息之後,他便大肆鼓吹決戰。
“首戰即決戰,一戰定乾坤。必須以雷霆之勢,內定叛亂,外擊胡虜,才能體現我大周的威嚴!”
好戰,這是少壯派軍官的熱血所在,也是最大的通病。他們處事直來直往,非黑即白!
隻是這位少年將軍雖然很活躍,但在這武英殿中,卻沒有什麼話語權。他隻是一個五品禦林軍中郎將,在這場大周最高軍事會議中隻是品級最低的將銜。若非他是禦林軍的中郎將,都沒有資格參與這場會議。
同時也表示,這位李大佬,對於兵部郎中韓巍的看法是持支持態度的。從一開始,這場軍事會議的目的就是討論,到底是打一家還是打兩家?
隻是如此一來,這位大乾可汗,更不可能選擇和談了。
就當這位新任的兵部郎中說出這話的時候,這位年輕的禦林軍中郎將林不忌差點跳了起來。
不對,現在已經不能叫大理寺刑律學院了,現在正式更名為大周帝國經緯學院。
“峻嶽所言,必須基於一個前提,北乾所求的利益,我大周可以給,但事實並非如此!”
韓巍的話語中描繪出了一個可怕的場景,對北乾來說無比可怕的場景。
所以這場戰爭的輸贏,不重要,打才是最重要的。
隻是前宋之人,沒能把握這樣的機會,使得澶淵之盟變成了恥辱。
北乾的大汗還需要這一戰來洗清他身上弑殺功臣的嫌疑,他想要的,大周給不了!
無須刀劍之利,不費一兵一卒,便可占據北乾。
隻是不知道這乾皇用了什麼手段,竟然能拿下了梁王這個三朝元老,倒是讓王華刮目相看了。
現在其餘四位都督不再京中,吳克明就代表著六軍都督府的態度。
吳克明低沉的聲音傳來,頓時讓剛剛熱血上湧的林不忌冷靜了下來。
對於北乾來說,他們和大周之間的矛盾,並非是不可調和的。
“臣恭聆聖諭!”眾臣紛紛從座位之上起身,躬身以示尊敬。….
對趙王府作戰參謀部的一把手,六軍都督府中軍都督,禦林軍大統領吳克明,卻一直呡茶,沒有發表任何意見。
但韓巍以為,事有兩麵,與北乾訂立盟約,有利有弊,不可一言蔽之。
這所謂的歲幣,與用兵所花的費用相比“不及百分之一”。
這才是北乾南下的內核。
若是勝了,乾皇可以在國中立威,軍中立威,並從大周獲取大量的經濟利益。
而韓巍描繪的場景,也讓不少人心動。
吳克明沒有開口,一邊的兵部尚書李澄光笑道,“少年意氣,揮斥方遒,不忌一心為國,豈可因此等小過罪之?!坐吧!”
而韓巍卻屹然不動,自是看向在座若有所思的諸位大佬。
無論是物質生產還是文化輸出,完全可以碾壓同時期的遼朝。所以我們就看到,在榷場貿易中,宋王朝的瓷器、絲綢、茶葉等產品暢銷大遼,由此獲得了豐厚的利潤,而遼國的產物卻幾無銷量,基本上就是賠本賺吆喝,宋朝對遼朝的貿易順差極大。
若是不勝,則可以以此為借口對於梁王在軍中的遺黨進行清洗,將這支邊軍徹底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其中開設有,刑律、文學、軍事、治政、醫學、墨工等科目,集文理工三科於一身,已然可見後世綜合性大學的雛形,成為大周隱形的最高學府。
“請王大人賜教!”
所謂的歲幣,在榷場交易之中都賺了回來。
但從會議開始到現在,這位吳都督一直沒有開口,反而是靜靜地聽著其他人討論。
“陛下有旨!”
但對於北乾,韓巍卻有不同的看法。
談判、協商、交易解決不了的問題,才會通過戰爭來解決。
他是作為禦林軍中的少壯派將校代表,天子未來的心腹,前來參會的。
王華無視四周投射而來的目光,不緊不慢地說道,“峻嶽之言,確有可取之處,卻謬之前提。”
禦林軍中郎將林不忌固然是青年熱血,但他的話並沒有實質性的作用,反而是韓巍的話,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是有自己的見解的。
從文化戰的角度,也是一個成功的開始。
從經濟學角度來講,戰爭的本質原因當然是利益。為了財富而戰,發動戰爭是為了得到物質和其他財產。戰爭的爆發必須至少一方看到戰爭帶來的預期收益超過預期代價。
麟德天子很少摻和尋常的政事,垂拱而治,看上去像是一個吉祥物。
王華的目光掃向在座諸人,儘顯威嚴,雖然未曾正首輔之位,然王華已有首輔之威。
他們所求的更多的是經濟上的財富,大周與北乾之間是有和談的餘地的。
此次北乾南下,打得名義就是為梁王複仇、為大汗雪恥。
自澶淵之盟後,前宋與北境的上一任霸主契丹結束了四十多年的敵對狀態,不再有戰爭;….
不打仗對於老百姓,尤其是邊境地區的百姓來說,絕對是一件好事。
戰爭是要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