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章 摩擦(2 / 2)

“師妃暄,你不過是個佛門棄徒,你神氣什麼?!”

雙方的爭吵之中,不嗔的火氣也上來,特彆是針對師妃暄的。

師妃暄原本是佛門弟子,是慈航靜齋精心培育,才有了她竟然的武功修為和江湖地位。

但是師妃暄不思還報師恩,振興佛門,竟然改換門庭,投靠了楊清源。

這天下誰人不知,這楊清源是什麼人!

他是真武一脈的二把手,道尊張三豐的師弟。

投靠楊清源,不就是投靠了道門嗎?!現在還和天師府的這群牛鼻子一道對付我佛門子弟,簡直是恬不知恥!

不嗔大師,一怒之下就罵出了口。

師妃暄,原本心中對佛門就有一股難言的怒火。現在被不嗔和尚一激,怒火也是爆發了出來。

“不嗔和尚,你出口傷人,乃是犯了口業,你這麼多年的佛,修到狗肚子裡去了!?”

不嗔哪裡肯讓師妃暄如此針對,當即一拍桌子,“姓師的,今日貧僧該當掌爾嘴,讓你知道不尊佛門伶牙俐齒的下場!”

言罷,不嗔竟悍然出手!

此人乃是淨念禪宗四大護寺金剛之首,洞玄境的武者。

乃是“不”字輩中,武功最高者。

其無儘禪功有了有不低的造詣,運功一掌,師妃暄隻覺得有一股勁風,撲麵而來。

不嗔主修的也是金剛一脈的武學,全力運功之時,身後有金剛法象虛影,乃是金剛夜叉明王。

金剛夜叉明王六臂各持弓、箭、劍、輪、五鈷杵、金剛鈴等法器。劍輪表不動尊降伏之瞋智,弓失表愛染神敬愛之貪理,鈴杵表本有金剛薩埵之癡事,以此三尊表三轉三毒成三德之義。手持金剛鈴是其特征,表示以鈴聲振擊眾生,象征以般若之智警悟群迷。

不嗔這一掌看似平平無奇,其實已得其中三昧,不愧是淨念禪宗“不”字輩第一人。

師妃暄麵對不嗔這一掌,也沒有絲毫閃躲的意思。自她涅槃之後,功力便突飛猛進,區區一個不嗔還不在她眼中。

師妃暄雙手聚於胸前,成天鼓雷音印,頓時佛光大漲,周身有梵文雷音環繞,配上她如仙的麵容身姿,好似慈航降世,觀音臨凡。

如來神掌第四式,佛問加藍!

傳聞釋迦牟尼成佛後,弘揚佛理,傳播益廣,善眾日多,遂招致當時婆羅門教宗不滿,召集了百萬信徒,邀佛陀論道與婆羅門祭壇——枷葉城。

佛理博大精深,婆羅門教宗與佛陀舌戰三日三夜,百辭莫辯,百萬教徒也深受感化,誠心向佛。婆羅門的千年護法凶獸白獅王,靈性有知,同樣被佛法感動,落淚馴服。教宗惱羞成怒,以法器迷心尺施咒惑眾,令信徒迷失於三界六道中,淪為魔魅,力挽狂瀾。教宗執迷不悟,佛陀無奈歎息手結佛印唱出浩瀚梵音。梵音清心寡欲,化戾氣為祥和,破除了魔音迷惑。

教宗無計可施,竟惡向膽邊生,揮尺欲劈殺佛陀。白獅王明辨善惡,為救佛陀不惜再犯殺戒,將主人一口吞噬。白獅王念及與主人百年恩情,仰天嚎叫哀號,音域廣傳千裡,蘊含梵音意境。佛陀伴誦引導,白獅王大徹大悟,得道升天。

這一招,乃是蘊含的事“善不善法,從心化法”的佛學真理,代表心之始覺。

如來神掌乃是世尊為了普度眾生,解劫除厄傳下的絕技,乃是佛門武學之宗,若練到精深之處,其神威可敵天災地禍,降妖除魔。

不嗔的金剛法相掌原本已經是威力絕倫,但在師妃暄這一掌麵前,卻顯得暗然失色。

雙方隻是初一對掌,不嗔沒有絲毫的抵抗之力,便被這一掌的掌力擊飛出十丈。

不嗔雙足蹬地,在石板地麵上拖出了肉眼可見的痕跡足足七丈,才停了下來。

一旁看著的了儘見到這一幕,不禁心中感歎道,“不愧是世尊絕技,當真是有驚天動地之威!”

隨即他想到了當初楊清源在淨念禪院中第一次施展如來神掌的景象。

人間靈光初現,世尊現身凡塵。

了儘一時間竟然想不出該用什麼言語來表達心中的生操之意。

堂堂佛門的無上絕學,世尊親傳的神掌,竟然被一個道門中人練成了,隨後他還將這如來神掌交給了佛門的棄子……

了儘隻覺得天道不公!

就在了儘作思想鬥爭的時候,不嗔的情況不算太好!

不嗔入洞玄境多年,本來他的武功是應該高於師妃暄的。

不過師妃暄經涅槃之劫,領悟於生死之間,其境界已經勝過不嗔不止一籌。

而如來神掌也和師妃暄原本修煉的慈航劍典相互融合。

如來神掌為天下佛門武學之源,同樣也是天下佛門武學的最大克星,沒有之一。

在如來神掌麵前,原本十分的威力,任你如何催動,也就隻剩下七分了!

“倒是貧僧小看你了!我倒要看看,你跟了那姓楊的,還學了些什麼東西!”

不嗔顯然是不服的,師妃暄剛剛被慈航靜齋收養的時候,他已經在元化境多年。

師妃暄剛開始習武的時候,他已經入洞玄之境。

之前的師妃暄還在決鬥中敗給了同門的秦夢瑤,現在卻能毫不費力地壓製他,這讓不嗔的心中動了嗔念。

淨念禪院四大護法金剛,不嗔、不貪、不癡、不懼。

四人皆是人如法號。

不懼的膽子很小,缺少大勇氣,大毅力。

不貪的貪念太重,廣求佛法,難精一道。

不癡的癡心難改,迷於中道,時不時神遊。

至於四大金剛之首的不嗔,自然是嗔念最重,心湖波瀾。

所謂嗔,就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與貪和癡一起被稱為“三毒”。

又稱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

嗔的產生與作用與貪正好相反。

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無饜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卻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

不嗔,是四大護法金剛之中最容易上頭的人。

比如現在,不嗔就已經上頭了!

“再來!”

不嗔的左腳一蹬地麵,拔地而起,躍至半空,口中還吟誦著六字大明咒。

“嗡嘛呢叭咪吽!”

不嗔身後的金剛法相相比於剛剛,更加凝實,這一招,不嗔已然是全力以赴。

今日,他必須要勝過師妃暄這個佛門的棄子、叛徒!

師妃暄隻是搖了搖頭,沒有再以如來神掌對抗,而是換成了她修煉最久的慈航劍典。

劍靈寰宇!,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