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九章 慈悲不小(1 / 2)

有的人花費上千兩白銀,遍訪名醫,未必能救下一命,而無祿和尚不過是花了幾兩碎銀就能救下一條條鮮活的生命。

他不懂什麼佛門精髓,大乘佛法。

以無祿大師最樸素的善惡觀,便是認為救人性命就是最大的善。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其善因遠大於修訂經義、塑造金身。

“這些孩子的母親,或是意外懷孕,無力生養;或是和離後才發現懷孕,自己無能力撫養;也有父母雙亡,懷孕7個月,被白麵書生騙光財產的孤女;也有與人私通被父母發現卻執意生下孩子的大家閨秀;也有青樓之中意外懷疑的風塵女子……這些孩子的身世,都是見不得光的人。”

無祿說到此處之時,神情略顯暗澹。

這些孩子即便是因為他能夠存活於世,但其日後的人生之路也會異常艱難。

雖然無祿大師的行為在律法上存在爭議,但他的善行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大師,您這裡需要向金陵府衙備桉,明日我會派人前來,對這些孩子進行登記,給他們錄入戶籍。”

無祿聞言路上錯愕,隨後露出了欣喜之色。

楊清源簡單的一句話,讓這些孩子有了戶籍。

戶籍,對於每一個華夏人來說都是重要的,戶籍製度,也就是戶口製度,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形成的一種社會製度。

是曆朝曆代各級郡縣對其所轄範圍內進行調查、登記、申報,並按一定的原則進行立戶、分類、劃等和編製。

同時還要根據此征調賦役、落實行政管理、執行法律,也是同時也是國家對農民實行道德教化、恢複人身自由的重要途徑。

從上古殷商之時,就有已經有戶籍雛形,《尚書·多士篇說:“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可見當時已有了人頭統計。

至上古西周,當時已設立了掌握戶籍的官職“司民”,對生齒男孩滿8個月,女孩滿7個月為生齒以上的人,按不同性彆登記於冊,即“書於版”,並分城都鄉鄙進行人口統計,這是算是已知最早的城鄉人口劃分,那個時候就已經有首都戶口了。

至先秦,因為各國之間的戰亂,對於人口和兵源也就愈發地看重,也就建立了更完善的戶籍登記製度,即“書社製度”和“上計製度”。“書社製度”的內容是:百姓25家為1社,“社之戶口,書於版圖。”“上計製度”是:郡、縣長官每年於年底前將下一年度的農戶和稅收的數目做出預算,書之於木券上,呈送國君。商君書有再:四境之內,丈夫女子皆有名於上,生者著,死者削。

……

曆朝曆代對於戶籍登記都是十分看重。

至大周,洪武三年,太祖高皇帝下詔,命戶部籍天下戶口,並置戶貼。登記的主要內容是籍貫、丁口、姓名、年齡等。為防止假冒、偽造,政府將戶貼“以字號編為勘合,用半印鈐記,籍藏於部,貼給於民”。

大周的戶籍製度是與土地直接聯係的,以家庭、家族、宗族為本位的。

而這些孩子,在出生的時候,就基本注定了他們的父母不能出現在陽光之下,他們也沒辦法像正常人一樣錄入戶籍。

“這都是小事,我身為揚州絀陟使,代天牧民,這些孩子也是我大周之民。”

又閒聊了一會兒,楊清源便起身開口道,“無祿大師,本官還有公務在身,不便久留。”

楊清源的這聲“大師”,乃是出自真心實意的。

不管無祿師承何人法脈,也不管無祿於佛門經義之上有何造詣?單憑他救的這些孩子,就足以讓楊清源稱他一句“大師”了。

楊清源行至門口,然後轉身問師妃暄道:“師仙子,你是繼續要留在這裡嗎?!”

話裡的語氣並非是強製或者是命令的,而是一個征求意見的語氣,即便是現在師妃暄算是半依附於楊清源的狀態,楊清源對於獨立的個體還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尊重。

“多謝楊侯,妃暄還是想要留在這裡,在這護生居中,妃暄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安心。”師妃暄的麵容平靜,臉上似乎還帶著一分慈悲之意,這與之前裝出來的悲天憫人不同,而是真心實意的。

“善!”楊清源微笑點頭,隨後也沒有什麼舉措,隻是轉身離開了。

直到楊清源走遠之後,無祿才開口說道,“妃暄,貧僧倒覺得這位楊侯不像傳聞中那般。”

師妃暄秀眉微微一挑,“哦?!師兄聽的傳聞之中,這位楊侯是什麼樣的人物?!”

無祿大師回憶了一下,“根據之前在普賢寺中所聽的傳聞中,這位楊侯乃是心機深沉、鷹顧狼視的梟雄,乃是道門第一智囊,我佛門最大的敵人,朝廷第一鷹犬爪牙……嗯……殺儘胡虜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

無祿大師還吟詩一句,來表達自己心中原本的楊清源。

“今日一見,沒想到竟是這樣一位光風霽月、翩翩公子。”無祿大師對於這位楊清源楊大人,不吝美詞,滿是誇耀。

人家一來就要解決這些孩子的戶籍問題,分明就是大好人啊!定是普賢寺的那些禿驢誣陷於他的。

吃人的嘴軟,拿人的手短。

這是萬古不易的至理。

無祿雖然沒有吃楊清源的,拿楊清源的,但是收的好處遠不是吃的、拿的可比的。

師妃暄奇道,“無祿師兄,他可是道門中人,佛門大敵?”

“這麼佛門、道門分得這麼清楚乾什麼?!我佛門自然是導人向善,但道門難道不是一片慈悲之心?貧僧也曾聽過道門的十二願,詞詞句句儘是大慈悲。”

道門十二願:

一願風調雨順,二願五穀豐登。

三願皇王萬壽,四願國土清平。

五願民安物阜,六願福壽康寧。

七願災消禍散,八願水火無侵。

九願聰明智慧,十願學道成真。

十一願諸神擁護,十二願亡者超升。

道門子弟口誦而心維、奉道而行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