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五章 人定勝天(1 / 2)

神都之中,麟德天子連開三天大朝。

就是為了金陵的疫情之事。

麟德天子為首的革新集團在政治上首次出現了退守之勢。

而這次可不僅僅是鴻臚寺少卿、戶部給事中、監察禦史、通政司副使這幾個人了,更大的魚也浮出水麵了。

第二日,戶部尚書趙鵬程,工部尚書竟然站在這些人的身後,表示了自己的支持和不滿。

原戶部尚書孫明遠乃是三朝老臣,在太祖朝時便已經是戶部員外郎,這些年一直和財稅打交道,朝廷國庫在他的手中運轉如常,即便是再難的時候,這位地官尚書也能搞到錢應急,其運籌帷幄之能,當世一流。

說是三朝老臣,其實應該是四朝才對。

但是麟德天子不忿其兄熹宗皇帝的行徑,而這位熹宗皇帝甚至連年號都沒有,就沒楊清源給拉下了皇位,一劍屠龍。

所以眾臣在討論國朝之時,會下意識地澹化這位皇帝。

這不僅僅是尊天子意,也是一眾文臣武勳的意思。

文臣方麵,內閣首輔於延益被熹宗所殺,天下冤之,這一行為更是在天下文人士子乃至黎庶百姓心中激起了莫大悲憤。

武勳方麵,這大部分的勳貴武將都是支持楚王的,而楚王也被熹宗以謀逆犯上之名所殺。這就導致武勳這邊對於熹宗也是心有憤滿。

若是熹宗能執掌朝局,禦極天下,那自然能慢慢消磨這種不滿。畢竟皇權的力量還是強大。

但他沒當幾個月,就被人拉下了皇位,這使得他根本沒有時間和機會去上麵的事情。

所以現在的滿朝文武對這位熹宗厲皇帝都是不滿的。

麟德二年,這位四朝老臣孫明遠以年事已高為由向天子乞骸骨,並向內閣和吏部遞交了辭呈。

當然,麟德天子第一次肯定是不允許的。

孫明遠為戶部地官,手握大周帝國財政,位高權重,在大九卿中是穩居前三的人物。

所謂大九卿,便是吏部天官、戶部地官、禮部春官、兵部夏官、刑部秋官、工部冬官,再加都察院正右都禦史、大理寺正卿以及通政司通政。

這些人物乃是帝國支柱,朝廷棟梁,這個級彆的官員乞骸骨的時候,必然會經曆多次的拉扯。

第一次的乞骸骨的奏折必然會被天子打回。

這是天子表明自己的態度,國之大事,尚且不能離開卿家,以示孫明遠對於朝廷的肱骨之用。

隨後孫明遠會第二次上奏,再乞骸骨。

可麟德天子依舊駁回,這一次是表明孫明遠對朝廷之功。

第三次上奏,第三次打回。

這次是表現麟德天子對於孫明遠的君臣之誼。

唯有到第四次上奏之時,麟德天子才會在內閣的勸說之下同意孫明遠的辭官。

雖然這個過程麻煩,但卻是朝廷重臣必要的禮節儀程。

即便是天子不喜的大臣,也不會有類似的過程。

若是第一次上書辭官,天子就同意了,那就理解為,天子對你說,“滾!”

在孫明遠離朝之後,這戶部尚書之位自然不能長期空缺。

而新黨中人大都太年輕了,其中根本沒有足夠分量、拿得出手的人物來坐這地官尚書的位子,隻能將這戶部尚書之位讓出。

要知道,天子雖然權威無上,但是對於這樣級彆的官員任命也不可能聖心獨斷。

即便是以太宗之聲望下旨由一個資曆聲望不足的人來繼任這戶部地官,此人也有可能遭到同僚的排擠。

沒有人會喜歡打破規則和秩序的人!

而依照大周官場的規則,像戶部尚書的位置自然是要靠廷推產生了。

在楊清源的革新之下,廷推的分量甚至比原本還要大了!

可惜,永安一三係固然是人才輩出,但論起年資都是不過十餘年,王華和楊清源已經是百年不世出的青雲直上,楊清源的功勞和才華都挑不出毛病;王華的政績和年資同樣出彩。

但其他人就不夠格了,連個能參與廷推待選的人都沒有了。

所以在各方博弈之後,這個趙鵬程坐上了戶部尚書的位子。

第二朝堂之上,此人的發難,也是眾人沒有想到的。

按理說,到了他這個級彆,沒有特殊情況,是不可能旗幟鮮明地來反對一個同級彆的大臣的。

楊清源在辭官之前,就是大九卿之一的大理寺正卿。

現在更是太子少師,論品級比他們幾個尚書還高,如此旗幟鮮明地對付楊清源,基本等於是撕破臉了。

不過,金陵瘟疫盛行,嚴重之極,根據前日的奏報已經有三十五萬人受到了感染,雖然還沒有新的數據,但眾人都知道金陵的危局。

這對於這些要對付新黨的人來說,自然是一個天賜良機。

麟德天子年幼,再加上皇權在楊清源離京之前被製,一旦他們能將新黨中人摧垮,那就有機會將這位天子掌握有手中。

到時候,社稷權柄儘在他們之手,這樣的機會,足以讓一部尚書來冒險了。

麟德天子、王華在金陵之事上的緘默,讓這些大臣更是誌得意滿,紛紛再次上書請麟德天子下罪己詔,祭天請罪。同時,請天子誅殺奸佞——楊清源,以慰天心。

麟德天子表麵上臉色陰沉,但實際上心裡已經樂開了花,這時他們鬨得越起勁,等師尊徹底解決金陵疫病後,就是他們自扇耳光的時候了。

但是,便可以配合王華,將這些人都給收拾了!

不過,現在還要引誘這些人下更大的注,十三羊裝盛怒:“什麼天罰?!朕不想聽這些,朕要的是治療疫病,安撫百姓的辦法,而不是聽你們在這誇誇其談。”

正如之前設計的一般,十三的怒火並沒有讓這些人閉口不言,反而他們更加起勁了。

“天威人力無法對抗,唯有祭天敬神,才能讓上蒼停熄雷霆之火。”

麵對咄咄逼人的群臣,王華、陳訥言兩位新黨乾將一直閉口不言。

右僉都禦史李尋歡則是側目不語,數著天子身後壁畫之上的金龍的數量。

一向與新黨中人共進退的兵部尚書李澄光也是

當然,朝中也是有聰明人的比如吏部天官趙艋軻就察覺出事情有些異常,理智地在一旁隔岸觀火。

在朝中的爭吵不休的時候,遠在金陵的楊清源已經將疫毒解決得差不多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