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四章 麟德三年(1 / 2)

大理寺卿的江湖日常第七百零四章 麟德三年

永安二十四年的後一年,大周的第三任皇帝,廟號熹宗的朱瞻坤先後冤殺護國有功的楚王及於延益,天下驚怒,民心相悖。

武鄉侯,原大理寺卿楊清源興義兵,行天誅。

代天地蒼生廢厲帝,立新君。

以大學士錢牧謙為首的眾臣擁立太宗文皇帝十三子朱瞻垕繼位。

次年,改年號為麟德。

麟德元年,天子祭天改元,通微顯化真人,道尊張三豐駕臨神都為天子賀,天下終定,民心長安。

而作為新君登基、新政開啟的最大功臣,楊清源的聲音和名字似乎都消失在了茫茫江湖之中。

神都隻餘他的傳說,卻終不見他的身影。

將他自己所說的,朝廷事務實在太累,他從翰林院入朝不過五年,大部分時間都在為國事而忙,實在是不夠瀟灑,於是在新君正位之後,以國事托群臣。

攜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瀟灑得讓都察院的三把手,右僉都禦史李尋歡羨慕得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時光匆匆,轉眼便是三載。

神都似乎卻是更加繁榮了,坊市之間人流密集。

東市與西市是神都的經濟中心,同時也是大周乃至全世界的重要貿易場所。

神都東市,多是“四方珍奇”,其周圍坊裡居住的多是皇室貴族和達官貴人。各種名貴藥材,奇珍異寶,貂皮錦裘、駿馬騏驥,琳琅滿目。

而西市以經營衣、食、藥等生活日常用品為主,但其繁華更勝東市,高樓林立,各種商鋪彙聚。

錢莊、藥鋪、鐵器店、瓷器、絲綢、書鋪、果鋪、煤店、酒樓、茶館、米行無所不有。

有東瀛、高句麗、西域三十六國甚至北乾商人至此行商。

故東市又有“金市”之稱。

商貿之繁榮讓朝廷的稅收都是大增,商稅比例也相應提高。

雖然是一句簡單之語,但其中不知蘊含著多少血腥之氣。

兩年前,王華正位中極殿大學士之位,正式拉開了新政序幕。

每一次的革新都意味著要侵害一部分的利益,所以改革都是伴隨著流血的。

麟德天子聖明,垂拱而治,以國事托諸學士。

平陽侯曹雪陽持武鄉侯印信節製禦林、龍武二軍,為新政護法之劍,保京畿乃至天下不亂。

在眾人的通力之下,雖然新政有坎坷,但也算順利。

今日之大周,已有漸有盛唐之初的氣相,若是能夠持續十年新政,必能漸至政通人和之佳境!

時值黃昏,中極殿筆書吏依舊忙碌。

“德輝兄,我巡查齊州歸來,這是名單!”

李尋歡將名單交給王華之後,便攤在一旁的位置上,周圍的文筆書吏對於這位都察院右僉都禦史的不羈行為也沒有太多的意外。

這位的能力、武功、品行皆是天下公認的,但這份瀟灑不羈亦是如此。

“又是一群人被流放,永不得還啊!財帛動人心啊!”

這次清查,共查出齊州長史一人,郡守一人,知縣五人,其餘官吏若乾,涉嫌枉法貪瀆。

王華看著都察院清查吏治的結果不由搖了搖頭,如今朝廷有錢,下發官員的俸祿相比於太宗時期已然是十倍不止,但還是有人不知足。

一個七品官的俸祿,如今近一千兩。加上朝廷補發的冰炭補助,其年實際收入絕對是在一千兩開外了。

要知道一畝上好水田價格也就是三十兩,其一年的俸祿就值三十餘畝上好水田,足夠官員一家人生活得非常體麵了!

但就是有人不想要這份體麵,要拿自己的脖頸和都察院的刀比比孰者更堅!

現在的都察院已經漸漸獨立於閣殿之外,行監察之權,隻需通知報備,不必另行請旨。

“但德輝兄,清源的高薪養廉之策,還是有用處的!記得敢開始察查吏治之時,貪腐金額之巨,令人觸目驚心,現在不是好多了嗎?!”

李尋歡倒是見過這一切,麟德初年之時,追查貪腐,多是巨貪大惡,貪腐最多之人可達上百萬兩。

有些官員素有清名,但背地不知貪了多少。

在新政之前,大周的官員,包括大部分的清正官員,都有兩條潛規則的灰色收入。

折色火耗、淋尖踢斛。

折色火耗,為了方便國家統計,中樞要求各地將征收的散碎白銀熔鑄成標準的“銀元寶”,熔鑄過程中造成的損耗稱為“火耗”,從技術層麵看,大概就是2%的損耗。不過地方官吏會提高這個比例,從中牟利。

淋尖踢斛,則是在驗收公糧時用腳使猛踢斛,斛頂上那部分糧食會撒下來斛卻不倒,流下來的糧食便美其名曰為“損耗”,裝入地方官吏的口袋中。

這兩條潛規則是朝廷自上而下默認的。

蓋因,太祖時期,官員的俸祿實在是太低了,不受灰色收入,活不下去!除非人人都能和藍星上的海剛鋒一樣。

日常不吃肉,出門不坐轎,蔬菜自己種,官袍打補丁。

但能有幾個海剛鋒?!

想要馬兒跑,就要馬兒吃飽草。

所以內閣和都察院高層在聯合商議此事時提出了一個界限,內閣此次擴大會議提出了,對於新政之前,有所貪汙的官員,采取寬宥的態度。

但在新俸祿下發後,仍不收斂,不收手的,嚴肅處理!

剛開始,大部分官員、特彆是基層的還將此事放在心中,吏治每年都清查,那也就是那樣。

故而都察院第一年查出的人數,觸目驚心。

都察院有了內閣支持倒也沒什麼顧忌,該抓抓,該罰罰。

不過話雖如此,但是新政效果還是沒明顯的,今年查出來貪瀆之輩,人數少了許多,大多都沒有超過萬兩,這也算是製度和吏治上的進步了!

一口吃不成胖子,吏治更不可能一下子清明,在前進的路上便值得欣慰。

“也不知道楊兄此刻在哪裡逍遙!?”

王華雖然老成持重聞言也是露出懷念之色。

楊清源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新政,但新政處處有楊清源的影子。

……

夕陽之下,大理寺的門楣依舊莊嚴肅穆。

雖然他的重立者已經不在此間,但是繼任者依舊做得很好。

人走而政不息!

而大理寺刑律學院的學生也在源源不斷地向大理寺和刑部乃至都察院輸送人才。

現在的大理寺由檢校大理寺卿狄知遠執掌,原本是想要直接升狄知遠為大理寺卿的,但是他實在太年輕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