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9章 華為之選 接彭望林月接風(1 / 2)

第739章 華為之選 接彭望林月接風

為什麼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能夠進展這麼神速呢?這還得益於當時華為采取了非常激進的政策傾斜,為了讓大家積極奔赴海外拓展市場,華為給予了員工很高的物質激勵和升職激勵,收入大概是國內員工的3~5倍,並且還出了規定,員工不去海外鍛煉者,在國內是不能獲得提拔的。

但是你想,這個過程難啊。你怎麼知道這些單子能不能拿下呢?對啊,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如何拿下發達國家的一流運營商,困難有兩點:一是國外一流運營商的成立年頭比較久,規矩多,光是研究搞透都要花費極大的精力和時間;二是華為品牌的知名度不行,人家很多時候連看都懶得低頭看你一眼。那個時候的華為可不是現在,現在中國製造名聲在外,而且美國人給華為打了那麼多廣告嘛。

過去,我們把華為的這個國際化選擇看成是高瞻遠矚的戰略決心。今天回頭看,其實沒有那麼玄,還是歸因到“華為是一部學習機器”上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這個過程是華為之前在國內已經走了無數遍的啊,他已經熟的無與倫比了。要知道,當年的華為,在“巨大中華”這四家當中也是這麼個地位。怎麼在國內拿下的訂單,就怎麼去國外拿訂單啊。就像一位做外貿的朋友最近跟我說的,與國外市場相比,咱們中國的市場環境更為複雜,競爭則更為激烈,但是,隻要是你能在中國市場上拿到了冠軍,那你就可以放心的走出去吧,應該可以自信滿滿的說,你出去的話一般問題都不大。

那請問在國內市場的學習經曆,讓華為學到了什麼呢?

過去,我們經常說,這個人乾這個事有經驗,到底體現在哪裡?其實說句實在話,就算是一個非常有經驗的人,他也經常會遭遇從未遇到過的突發狀況和一籌莫展的難題。對於這些問題,他也並不會,但是與彆人不同的是,他能知道事情的進度條。

正因為華為在國內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所以當它來到國際市場的時候,它就不會簡簡單單的按照“成單”和“沒成單”這兩個級彆來判斷自己的狀態。

它心裡清清楚楚的知道,哪些努力是有用的,哪些努力是白搭工夫的。比如說,我能夠參加一個展會了,這就是裡程碑;我能夠見到對方的某個級彆的領導,裡程碑;我能夠把材料遞到他手裡了,裡程碑;我能站著跟他說五分鐘,裡程碑;我多少級的華為的領導,能夠見到對方多少級的領導,我是能把對方什麼樣的人請到中國看一眼,這一切,一切,所有的一切全是至關重要的裡程碑。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