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那就隻好忍耐著了。反正我記得,無論是在寒冬即使是下著雪,還是炎熱的夏天,什麼艱難的環境條件都不能阻擋大家看電影的熱情,有錢的家庭辦喜事的時候會放一場電影,甚至有些是辦喪事的時候也能看上一場電影,雖然是喪事,但是電影的主題並不是哀傷的主題,播放的電影有喜劇,有動作電影也有槍戰片。
因為農村裡難得放一次電影,所以通常都是兩部接著放的,第一部肯定是主旋律的,就是一些革命老片,什麼地道戰啊,地雷戰啊等等,彆說是大人了,就是我們小孩子都記得看過好幾遍了,可是大家夥還是百看不厭,全都聚精會神,看到精彩處,還不時的有人劇透。
第二部往往就是武打片了,不過,那時候武打片還不太流行,所以放影員往往都是把革命老片放在前麵,等到革命老片放完了,有人聽說下麵要放的是武打片,頓時就都像泄了氣的皮球,吆喝著家人,準備提著板凳回家了,主要是因為那時候武打片剛出來,而且全都是從香港販過來的,很多人都還不懂得武打片到底是什麼片呢,覺得肯定沒有咱們的革命老片好看啊,自然便沒了再看下去的興趣了。
於是,這人群就開始嘩啦啦的要散了,等到散到差不多了,忽然就有人吼了一句,快回來,是戰爭片,打日本鬼子的!
有些還沒有走太遠的人果真就回頭了,一看卻不是什麼戰爭片,既不是打日本的,也不是打蔣介石的,而是穿著古代人服裝的,看來與這個時代相隔很遠了。人們這樣想著,但是回來了就不妨先看一看吧,看著看著就覺得越發的好看了,後來就覺得這些古代的武打片真的是另一種感覺啊,那一招一式,哼哼哈哈,你來我往,刀光劍影,真是開啟了另外一個天地啊,於是,漸漸的,革命老片就逐漸的開始退出市場了。
不過當時也已經出現了電影放映廳,也相當於現在的電影院,村裡一些跟隨潮流的人從外地弄回來一些膠片,在租賃的小屋裡麵放膠片電影,或者錄像帶,播放電影的小屋那是最為致命的誘惑,當時很多的小夥伴應該乾過一些調皮搗蛋的事情,為了看電影逃學不上課,也有為了進去看電影而想儘各種辦法的,當時看一場電影大約是兩毛錢,也就是幾塊板磚的錢,於是就有人打起了板磚的主意,那種感覺是現在想象不到的快樂。
那個時候經典的武俠片少林寺,天涯明月刀孔雀翎等等,不過像這樣的影片在如今電視機上很少看到了,在那個年代外麵的世界除了遊戲廳就是錄像廳了,也是令人非常的上癮,不得不說這些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絕不是自己眼中農村那副灰色的模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