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有用的信息(1 / 2)

客廳,陳益點頭:“當然有。”

“孔隊長當年查這個案子查了那麼多年,沒有人比您對此案更為了解。”

“我初來乍到,僅憑早年卷宗去認識此案還是有些片麵了,所以我希望孔隊長能將卷宗裡沒有的東西,全部告訴我。”

“比如說,您個人認為的疑點,可能有收獲但沒有去行動的調查方向,以及這十年來,您的新想法。”

“我想孔隊長雖然已經退休離開了此案的偵查工作,但閒來無事的時候,應該還是會思考的吧?”

孔漢勇歎了口氣,道:“你說的沒錯,最初的那幾年,我幾乎每天都在思考這個案子,思考凶手,思考疑點,希望能找到我當時忽略的地方。”

陳益:“所以說,這個案子您相當於查了十五年。”

“您查了十五年,我才來了兩天,這其中沒有可比性,我需要孔隊長將所知道的都告訴我,哪怕僅僅是猜測。”

孔漢勇點頭:“可以,不論是因為我曾經負責過此案的調查還是我曾經的刑警身份,這件事我都責無旁貸。”

“希望我的話能對陳組長有用,早一日抓到此案的真凶。”

“陳組長請稍等。”

說完,他起身離開客廳進了書房,出來的時候,手裡拿著幾本筆記本和一張折疊的紙以及一支筆。

將筆記本放在陳益麵前後,他開口道:“這是我個人的手記,每當我有靈感的時候,都會記下來,甚至於做夢夢到了和此案相關的奇怪情景,都不會任由它消失在記憶中。”

陳益拿起最上麵的筆記本,掀開了第一頁,第二頁,第三頁……

裡麵的東西是卷宗沒有提到的,有基於線索之外的猜測,還有不切實際的聯想,很詳細。

比如:凶手是外地人還是本地人,之所以排查沒有結果,是否因為凶手是外地人,不過凶手對江城極為熟悉,最大的可能是本地人或者常年居住本地的外地人。

還有,凶手為什麼停止了作案,兩年,三年,四年……凶手在做什麼。

以及,圖像。

這些圖像應該是受害者被殺前的大概活動軌跡,從中找尋交叉點,也許能得知凶手的活動範圍。

陳益明白,這是在嘗試尋找凶手的心理安全區,如果他在裡邊的話,那他一定住在附近或者工作在附近。

極端犯罪,心理安全區非常重要,大部分連環殺手在選擇作案地點的時候,都會下意識選擇自己心理安全區範圍內。

比較直觀的例子就是,走在熟悉的路上,自然比走在陌生的路上要更輕鬆,更有安全感。

除了這些還有很多,信息比較雜亂。

在陳益看筆記的時候,孔漢勇已經展開了中的折疊紙,幾人這才發現這不是白紙,另一麵是一張地圖。

江城地圖。

隨後,他拿起鉛筆在地圖上熟練標注了五個圓圈,刷刷刷寫著。

“啟明,最後一名死者在哪被發現的?”期間,孔漢勇頭也不抬道。

趙啟明起身坐了過來,看了一會後,抬手指著一個地方:“在這。”

孔漢勇點頭,在趙啟明所指的位置又畫了第六個圓圈。

“陳組長,你看。”做完這一切,孔漢勇將地圖轉了九十度,正對著陳益,“這些,是受害者被殺的地點。”

陳益放下手中的筆記本,抬頭看了過去。

孔漢勇繼續開口:“六個地點都在荒郊野外但各不相同,你說凶手是不敢在同一個地方作案而隨機選擇,還是刻意挑選的這幾個地方呢?反正就是能埋人就行。”

陳益掃了一眼,口中說道:“我對江城不熟悉,孔隊長有什麼看法?”

孔漢勇道:“雖然找不到受害者的共同點,但我後來想了想,凶手的作案地點,其實是很相似的。”

“江城是古城平原,能埋人的地方有很多,伱看這裡。”

說著,他指著其他一個地點:“比如這裡,更偏僻,更寂靜,荒無人煙,周圍能看到動物就不錯了,凶手可以更加放鬆,更加肆無忌憚,更加沒有戒備的去欣賞受害者死亡。”

“全城這樣的地方還有很多,但他都沒有選。”

“他所選擇的作案地點,都是風景比較優美的地方,靠山,靠水,這種地方雖然不是旅遊區,但偶爾還是會有人去郊遊的,但凶手卻不在乎,屬於冒著一定風險了。”

“陳組長,你看我說的對不對?”

聽完孔漢勇的話,陳益臉色有所凝重,傾身仔細看了看後,緩緩點頭:“沒錯,孔隊長說的很對,這件事很重要,非常感謝。”

孔漢勇:“陳組長客氣,我也是在沒有線索的情況下想到了這一點,卻不知對查案是否有幫助。”

陳益盯著地圖看了一會,道:“我們想象一幅畫麵。”

“凶手使用醫學麻醉劑,將受害者控製,帶到了作案地點,埋屍,放置鏡子,然後等待受害者醒來。”

“當受害者睜開雙眼的時候,立即看到了鏡子裡的自己。”

“這時,凶手揮動手臂指點江山,放肆大笑:我也不讓你受委屈,看看這片風水寶地怎麼樣?喜歡吧?”

話音落下,一副動態畫麵在幾人腦海中形成,非常直觀。

恍惚間,甚至能時空穿梭聽到凶手那瘋狂的笑聲。

孔漢勇看著陳益道:“陳組長比我的反應要快的多,想的也多,這樣的話,作案地點很有可能是凶手刻意選擇的。”

“那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陳益若有所思:“還是作案動機。”

“凶手的作案動機貫穿整起案件,搞不清楚他的作案動機,這一切我們都無法得到答案。”

“其實本案已經剩下最後一道門了,但卻是非常堅固的一道門,隻要推開這扇門,案子可破。”

“我們需要打開這道門的鑰匙,也就是準確的線索。”

“直覺告訴我,這把鑰匙就是死者之間的共同點。”

孔漢勇點了點頭,收起地圖,將其放在了筆記本上方,準備交給陳益一並帶走。

“陳組長,有一個名詞叫犯罪側寫,不知陳隊長具備這項技能嗎?”

此話,讓在場幾人的視線都放在了陳益身上。

聞言,陳益掏出盒煙:“孔隊長,我能抽煙嗎?”

孔漢勇:“當然可以,陳組長請隨意。”

“謝謝。”

陳益掏出一根香煙點燃,說道:“犯罪側寫是一種輔助的調查手段,不可濫用,因為很有可能抓錯人。”

“就本案來說,目前凶手的輪廓並不清晰,我可以說一說,大家參考一下。”

“男性,年齡三十五到四十五之間,性格冷靜,心理素質極其穩定,有固定職業,有穩定收入來源,單親或者無親,幼年或少年時受過巨大刺激,包括不限於親人離世,身心受虐等,”

“如果是複仇殺人的話,還要加上工作狀態舒適,工作環境簡單,工作時間相對自由。”

“還有一條我沒有加上,醫務或者醫務相關工作者,這種可能性一半一半吧,如果真是學醫的人,那麼他學醫的原因,很大可能來自外部因素。”

孔漢勇仔細思考陳益的話,確實都是基於線索給出的推斷,有很大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年齡為什麼是三十五到四十五歲?”趙啟明提出疑問。

陳益說道:“我是根據十年前的案子做出判斷,不論是心理扭曲還是仇殺,二十到三十都是犯罪高發期,十五年後自然是三十五到四十五。”

“其實準確的說,應該是十五到二十九,但凶手作案手法非常特殊,需要的作案工具和交通工具都不是太過年輕的人能辦到的,所以從概率上講,判斷超過二十歲。”

趙啟明點頭表示了解。

他知道這個數據,十五到二十九,是犯罪高發年齡,低發年齡就是十四以下和五十以上了。

隻是數據,而非絕對。

孔漢勇道:“我不知道準確率高不高,但陳組長的話讓我看到了破案的希望。”

“你說的沒錯,共同點很重要。”

“陳組長,就最近發生的這起新案來說,死者是否和十幾年前的五名死者,存在共同點呢?”

陳益:“有一個。”

孔漢勇:“嗯?什麼?”

陳益:“第二名死者田有為,職業曆史教師,而最近的受害者曾經也是學曆史的,且他的父親就是曆史學教授。”

孔漢勇聽出了不對:“曾經?”

陳益點頭:“是的,曾經,在受害者父親去世後,他選擇了轉修心理學,而且還是在研究生時期轉修的。”

聞言,孔漢勇皺眉:“這倒是奇怪的很啊,也許有什麼聯係?”

陳益搖頭:“暫時不清楚,這件事不排除巧合的可能,畢竟其他受害者的職業,各不相同。”

“在重啟調查之前,可以先放一放,也許調查過程中,能有某些線索將其聯係起來。”

“孔隊長,這些筆記我可以帶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