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83章 進入禁區(1 / 2)

外科教父 海與夏 4989 字 1個月前

馮教授仰臥位躺在手術床,巡回護士連接左側橈動脈的留置針,維持靜脈通道。

魔六的麻醉醫生馬教授,局麻下行右側鎖骨下靜脈穿刺置管,連接各種監護,動態監測心電圖、心率、動脈血壓、中心靜脈壓、脈搏、血氧飽和度。

馬教授靜脈注射芬太尼0.2mg,異丙酚100mg,羅庫溴銨50mg,麻醉誘導成功後,插入彈簧支架氣管導管,連接麻醉機行機械通氣。

聽診雙肺呼吸音清晰對稱,馬教授調整呼吸參數,維持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壓35-45mmHg,吸入異氟烷,維持呼吸末濃度1%,計劃每40分鐘追加維庫溴銨2mg。

麻醉滿意後,大家一起協力,將馮教授改為俯臥位,各種體位墊和約束帶都規範就位,馮教授的雙眼也被保護膠帶固定在閉合位。

頭部固定在Mayfield固定架,楊平親自安裝固定架,每一顆螺絲都檢查幾遍,尤其三顆顱骨釘,確保安裝在頭部最大直徑位置,完全刺穿顱骨外板,利用顱骨外板牢牢地固定頭部。

如果安裝不當,尖椎進入的骨質不夠,術中出現頭部滑脫,對馮老來說,這將是致命的。

不僅頭頸固定要牢固,固定的角度也要維持最優,將這些調節好,楊平又檢查除顫儀。

連用於俯臥位心肺複蘇的沙袋,楊平也親自檢查,這種沙袋塞在胸骨下段的部位,這樣進行心臟按壓時,按壓背部,胸骨下段受到沙袋擠壓下陷,對心臟形成擠壓,起到和仰臥位按壓同等的效果。

沙袋不能對腹部造成擠壓,隻能在胸骨下段部位,按體位擺放的原則,這個位置不能放沙袋,容易引起壓瘡,但是為了節約搶救時間,也顧不了那麼多。

腦乾及脊髓的體感誘發電位和運動誘發電位監測儀器工作正常。

所以這些細節檢查完畢,一些注意事項反複強調,楊平才滿意地帶著大家去刷手。

消毒鋪單,術前核對,麻醉醫生彙報生命體征:心率75次\/分,呼吸(機械通氣)20次\/分,血壓120\/65mmHg,血氧飽和度(低流量吸氧)100%。

楊平帶著防護眼鏡,執筆式拿著藍寶石刀頭的激光刀開始手術。

激光刀在手裡擺弄幾下,尋找手感,開始切皮。

依據兩點定位原則,楊平選擇頸椎後側入路與正中枕骨經膜髓帆入路連接,形成聯合入路。

腦乾手術有十四個安全區,而延髓的安全區有六個,正中枕骨經膜髓帆入路正是六個安全區之一。

這個腫瘤涉及到頸髓和延髓,本應該由脊柱外科醫生和神經外科醫生合作,現在楊平卻要獨自一人完成。

楊平對解剖的研究,已經遠遠超過這些粗略的安全區概念,在腦乾區域,他腦海中已經擁有成熟而複雜的安全地圖,即使在最危險的區域,他知道如何順利地實施穿越。

皮膚被切開,頭皮夾整齊地夾在邊緣,激光手術刀一層一層地推進。

在枕外隆突外側,橫竇下緣鑽兩孔,

後腦的顱骨被井蓋式揭開,頸椎的環形椎管,從後側完全打開,整個菱形窩被顯露。

這種精細的開顱方式,術後可以將顱骨像蓋子一樣蓋回,與合攏的頸椎一起,用內固定鋼板螺釘進行牢固的固定。

椎管和顱腔被打開,搏動的硬膜出現視野中,裡麵包裹的便是頸髓和延髓。

整個腦乾不過拇指大,延髓隻是其中一部分,三分一拇指大而已,而頸髓也跟手指大小差不多。

它還連接著各種錯綜複雜的血管神經,比如椎動脈、腦神經、脊神經。

現在手術要在這手指大小的空間實施複雜精準的切開分離止血,不能有任何失誤,一次細小的失誤將引起病人死亡。

因為腫瘤隻涉及延髓和頸髓,所以入路無需全部使用。

楊平右手持激光手術刀,左手持槍狀帶光源雙極電凝鑷。

在極致熟練的解剖能力下,手術目標的所有障礙被掃除。

從頭皮到整個頸髓和腦乾的後部被安全顯露在視野中,幾乎沒有看到任何出血。

槍狀雙擊電凝鑷的精準度令人驚訝,每一個出血點還沒出現紅色,就被雙擊電凝提前解決,一次完成止血動作,絕不重複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