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張家灣的農會(1 / 2)

這個叫李興洲的人據說也是廖先生的學生。

廖先生以前在會龍鎮上教私塾,後來被張萬春高薪請到張家灣來教孩子,張家的老大老二都是他的學生,老三也是他啟蒙的。

所以廖先生在張家灣很是受人尊敬。

李興洲是會龍鎮李家溝村的人,李家溝和張家灣就隔著一座老鷹山,家裡有田地,他的父親李茂全又在會龍鎮上做些小買賣,家境倒也還算殷實,所以有錢送他讀私塾。

李興洲私塾畢業後沒有繼續求學,也沒有接管家裡的小生意,而是去了寧城,重慶等地跑碼頭,長見識,學本事,後來在寧城找了份差事,聽說還混得可以,最近兩年回來李家溝村,說是要搞農會,在李家溝搞得熱鬨得很。

這不,李家溝的農會搞起來了,還搞得有聲有色。李興洲又到山這麵的張家灣來了,就住在廖先生的私塾裡。一來而去就和張季賢相熟了,兩人雖然年齡相差十幾歲,卻相見恨晚很是談得來。

張萬春其實早就知道李興洲這個人。

從張家灣去會龍鎮翻過老鷹山就是李家溝村,有時候就在李家溝歇腳,而李興洲的老爹又在鎮上做買賣,誰不認識呢,跟張家也沒少打交道。

這會龍鎮的糧食多半都是張家在收購。而李茂全就在收糧時節幫著張家收購,和張家的關係很不錯,尤其是住在鎮上老宅的張萬禾。

李興洲小時候張萬春見過,隻是這十幾年李興洲一直在外麵,所以沒有好熟悉。

李興洲這次來張家灣,先還是以晚輩之禮來拜見了張萬春,說明要在張家灣辦農會,而且還出示了縣上的文書。

在以往,鎮鄉農會的職能是“對農學有精細之研求,務有切要之改良,以灌輸農民知識、增高農民地位,發達農民企圖。鄉鎮農會入會資格為,有農業學識者、有農業經驗者、有耕地牧場原野山林等物權者,有經營農業及其副業者。四項之中,隻要合其中一項就可入會。事實上,當時把持各級農會的都是一些鄉紳和地主。農會組織一般不參與鄉村政治活動,對鄉村社會秩序並不產生影響。隻是作一些農業技術知識的傳播。

因為李興洲是故交之子,又有縣農林部的介紹文書,再加上張家灣村的確沒有農會,張萬春為了顯示自己不落伍,所以對李興洲的到來持歡迎態度,隻要幫著調動農戶的積極性提高糧食產量,他也樂見其成。

張家灣村是張家祖輩建立起來的,曆來是張家的當家人說了算,張家灣的村民要麼是張家的嫡係後代,要麼就是逃荒來的難民,被張家收留成為他們的佃農或者長工,張家給了他們活命的機會,讓他們有容身之地,還能有口飯吃,他們在張家灣村是老老實實勤勤懇懇。

所以張萬春就是張家灣的天就是張家灣的地。一切都是他說了算。

他同意李興洲留下,李興洲才得以住在私塾裡。白天跟村民們去田間地頭乾活,晚上在私塾裡辦夜校,教村民們認字,學習更多的農業知識。。

村民們都覺得這個李先生人不錯,懂得不少,乾農活也是一把好手,漸漸有不少村民聚集在他周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