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拉嶽母娘打工(1 / 2)

回檔少年時 鄧丁 3681 字 2024-04-18

在電話裡,張雲起隻說了把那個蔣鳳招過來送貨。至於怎麼招,招過來之後怎麼安排工作。這就是張秋蘭的事了。

現在張秋蘭對這門生意的流程已經很上手了,和零售商們也能正常地打交道,做賬方麵雖然不專業,但那次經過被市二中便利店老板少付貨款的事件之後,再也沒有出過錯,不過她還沒帶過兵,現在張雲起給她塞了個人,她其實挺頭疼的。

主要是這個人得她自己出麵招。

說起來招人問題不大,問題大的是他們現在乾的生意沒有任何資質證件做背書,對方又是一個啞巴,家裡很困難,估計見識也不大,如果自己冒然跑起去招工,指不定給當成騙子轟出來。

掛了電話後,張秋蘭躺在床上想了小半個晚上,沒啥頭緒,就把呼呼大睡的丈夫牛奮推醒,迷迷糊糊的牛奮很懂味地爬到了她身上,纏綿了三分鐘後,她突然就想起紅山路棚戶區興華中學附近,有一家便利店是她年前拿下的掌上機零售商,通過這個零售商,或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這麼想著,張秋蘭拍了下牛奮,坐在駕駛室的牛奮不由自主的升檔,加速。

三擋……

四擋……

五檔……

……

第二天上午,麵色紅潤的張秋蘭送完貨後,坐車去了洪山路。

洪山路棚戶區也叫紅山弄,是解放後形成的江川市著名貧民窟。

她聽老一輩的人說過,那時候衡南一帶連續鬨饑荒,大量的難民湧進江川市,其中有一部分在如今的北城一帶定居下來,他們就是把幾根毛竹用火烘彎成弓形,插入泥地裡當作架子,蓋上蘆席搭成的小窩棚。這種棚屋沒有窗,掛個草簾當門,矮得要彎下腰才能鑽進去,很像夏天的老農在西瓜地裡守望而搭建的臨時窩棚。

由於當時荒蕪的空地還不少,最早到此居住的棚戶居民在空地上墾荒,大多種上紅薯以代口糧,外出謀業的居民晚上歸來時,順帶去地裡刨上一籮筐紅薯當晚飯,紅薯的彆名又叫做紅山藥,“紅山弄”也正是因此而得名,後來此地就漸漸成為了江川市貧民窟的代名詞。

如今住在紅山弄的人,要麼在輪船碼頭或者是水泥廠當苦力,要麼踏三輪車搞運輸,除此之外,還有大量衣食無著、沒有正經工作的窮苦人民,以及為非作歹的小偷混混。

總而言之,紅山弄的形象非常不好,貧困和肮臟的代名詞,市裡哪家閨女相親找對象,隻要一聽對方是紅山弄的,肯定不同意。這就讓張秋蘭很有些疑惑,她想不明白弟弟雲起怎麼和這裡的人產生了聯係,甚至替彆人安排工作。

帶著這個疑惑來到紅山路,張秋蘭直接去了興華中學便利店。便利店老板姓周,周老板聽完張秋蘭的來意之後,就帶著她找到紅山路棚戶區居委會主任。

居委會主任是個熱情的大媽,姓於。

張秋蘭直接向於大媽表明來意,說自己是市裡做數碼電子產品的代理商,因為事兒多,想招個人幫忙送貨,如果做得好,工資不會低於200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