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8章 新紀錄!這就是力學的魅力!(1 / 2)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覺。

是因為在原本的短跑體係中,就不存在現在發生了這種事。除非你是體能分配類型的跑法,很有可能前麵壓了不少,後麵還能有衝勁。

那還是在情理之中。

可現在這個。

蘇神顯然不是。

他前麵衝的這麼快,這麼猛,完完全全是典型的牙買加跑法。這樣的跑法下就是一個問題,無法忽視和避免……

150米之後,體能的天賦極限就會被展現。

也就是說你的原始天賦到底是怎麼樣?

這裡給你展露的一覽無餘。

衣服脫了都不夠的那種。

是皮都扒了。

就算是博爾特。

也沒差。

可現在……

蘇神正在做的,就是他們想不到的。

為什麼他在這裡可以持續性發力?

而在這個地方,原本他是不可能支撐得住的。

之前蘇神跑過那麼多次200米,沒有一次是例外。

所以謝正業現在都有些麻了。

跟在後麵完全不明白發生了什麼。

為什麼蘇總在這裡……

突然降速變少了呢。

如果是這樣。

那之前定製好的那些東西。

之前和楊耀竹定好的計劃不全都成了無用功嗎?完完全全被打亂了。

能做到這些,首先就是一點。

對於長時間衝刺,疲勞階段的控製。

儘管在短衝刺中發現的所有趨勢在長衝刺中也很明顯,但由於比賽的長度,必須做出重大妥協,以解釋疲勞的影響。在過去的認知中,長衝刺隻被定義為 400米或者以上項目,但隨著大量的實驗數據表明,疲勞也開始顯著影響 200米項目。

因此,200米比賽現在應該被視為一個中長或者短長距離衝刺項目。這不會改變短期或長衝刺的整體概念,單純就是而是如何看待它們所呈現的不同階段性效果。

“疲勞”一詞通常被定義為無意識地失去速度。在現代體育科學中,它被視為力輸出的不自覺損失。由於蘇神和拉爾夫.曼提出的所有力學概念都是基於有效的力產生,因此如果理論上執行得當,就會產生最大可能的速度值。

蘇神實驗室現在總結出來了五點,不管首選的定義是什麼,疲勞的原因在本質上是多種多樣和複雜的。而運動員無法產生生產力的潛在原因他們認為包括:

1.能量(ATP)相對於需求缺乏。

2.妨礙肌肉收縮的代謝物積累。

3.通過糖酵解和 ATP-PC能量係統減少 ATP輸出。

4.不恰當的衝刺力學。

5.重複高強度衝擊。

前三項是基於生理基礎上的修改和改變,是需要日積月累的訓練,甚至是不斷對於肉體的改造才能得來,而且有很多的東西,甚至眼下幾乎沒有提高的手段。

而二沙島的這些運動員,尤其是蘇神,他們都對於自己的身體開發極其重視。這麼多年了,早就已經成為了短跑運動員裡麵的標本之一。因此前三項再想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短期內是不可能。

蘇神可以在今年的冬訓完成三倍腿力的提升,超越之前自己無法達到的優秀標準。這已經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再想提升空間,雖然還有,不過也不是短時間內的事情,絕對要以年為單位。

因此真正想要短時間內取得突破,就是從後麵兩點入手。

這也是這一槍的重點,從力學方麵是不是還能有改進的可能?

答案是當然有。

前側力學就是用來乾這個的。

與短跑不同,在 400米賽跑中,身體無法以最大的努力完成賽事,這是眾所周知的。這就迫使即使是精英運動員也要在速度和能量消耗方麵做出妥協。雖然可以說 200米是一個短跑項目,但任何參加過或指導過這個比賽的人都會證實疲勞是一個主要因素。

你的抗疲勞能力強不強很大決定上會決定的200米整體成績走勢。

主要驅動 100米比賽的能量係統是 ATP-PC係統,它既不消耗氧氣也不產生廢物代謝物。相對於其他兩個係統,該係統產生的能量非常快,這使得它對短跑生物能量學非常重要。然而, ATP-PC係統的總容量非常小,即便是現在已經有理論和手段能夠促使其提高改變了以前認為這方麵無法提高的事實。可對於200米比賽來說,這個供能係統還是……

太少了一些。

在短距離衝刺比賽中,糖酵解係統和氧化係統產生的能量所占的比例很大,這也許會讓大多數教練感到驚訝。

在長衝刺中,由於疲勞是一個主要因素,因此必須在整個比賽中有效地調節力量消耗的水平。此外,力量應用的經濟性變得更加重要,因為任何浪費的努力不僅會降低當前的水平速度,比如在起跑和短距離衝刺中。而且還會減少在比賽後期產生力量所需的能量供應。

根據蘇神引導下的實驗數據可以很快得出——在長衝刺開始時,疲勞開始要求性能妥協。在比賽的非疲勞狀態下,速度在8點左右下降。與短距離衝刺相比,200米和 400米分彆下降了 16%和 16%。這些結果是第一個跡象,即使在 200米的初始部分,疲勞開始發揮一個主要因素。因為,在比賽的這個階段,運動員並沒有處於疲勞狀態,所以速度的降低是為了保存能量。

在比賽結束時,無論精英短跑運動員的質量如何,隨著疲勞的開始,速度會出現額外的下降。與非疲勞狀態相比, 200米的速度衰減約為 10%, 400米的速度衰減約為 15%。更令人驚訝的是,與短距離衝刺相比,200米的下降幅度為 16%,400米的下降幅度為驚人的 31%。

這個些都在指出一個結論:運動員產生短衝刺速度的能力對於長衝刺的成功至關重要。同時它還強調了這個例子所展示的另一個觀察結果……

提高疲勞速度是提高長衝刺表現的最佳途徑。

最終蘇神實驗室這邊得出了一個新的推論:

由於疲勞速度的增加而產生的性能改進比由於非疲勞速度的增加而產生的增益大 50%以上。

這就對於200米跑,這種介於100米和400米之間的短中期項目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

由疲勞產生的大的下降是未來一個主要的改進潛力領域。

而現在蘇神要做的就是力學方麵的改變了,利用去年年底才剛剛問世的前側力學體係,對這個課題進行這個時間線上的第1波衝擊。

而未來十年後,拉爾夫.曼自己就會研究出一個全新的科研數據:

短距離短跑結果相比,非疲勞時200的步頻結果減少了 6%,而 400的數據減少了 14%。相比之下。如果考慮到短距離短跑和 200米短跑之間的水平速度差異,可跨步長度的結果幾乎是一樣的。更令人驚訝的是,在 400米比賽中,隻有最優秀的精英運動員能夠保持與短距離短跑相同的距離。

因此實際上所有其他運動員都能保持更長的距離。

而疲勞時,200米和 400米的步頻分彆下降了 7%和 14%。與非疲勞的情況一樣,當考慮到速度的差異時,最好的運動員保持他們的步幅長度,而表現較差的運動員實際上增加了他們的長度。

因此,那些能夠最好地管理或避免疲勞的運動員可以在比賽結束時通過關注步頻來控製他們的速度。

同樣還有個驚人的結論,那你是通常來說……那些必須額外依靠增加步幅來應對疲勞的短跑運動員被歸為一般或差的表現類彆。

而這在上個世紀,還有這個世紀的世紀之初,反而都是被認為主流提高成績的辦法。

類似於張培猛。

類似於蘇神。

類似於謝正業。

其實他們都有過這種,已經被前側力學認定為表現一般或表現較差時候才會采取的被動辦法。

甚至把它當成主要點去訓練。

這就是為什麼任何領域的科學都需要更新迭代的原因。因為很有可能上個世紀認為是最合理最堅不可摧的條例到了下個世紀,很有可能就會變成被完全推翻的東西。

科學從來都沒有止境,一成不變的那不叫科學。

一直在進步糾錯,找到更加接近真理的規律,那才是真的科學。

那麼最關鍵的來了。

蘇神實驗室最新的結論是,對於最好的200米運動員當疲勞是短跑項目的主要因素時,步幅率也就是步頻是唯一被改變的變量。對於較低水平的運動員,疲勞成為一種壓倒性的需求,速率和長度都會受到影響。這導致了這樣的見解,即那些在非疲勞和疲勞狀態下保持速度和長度的運動員……

在長衝刺中最成功。

那麼最後的結論就是——

隻有最新的力學體係,可以符合這個要求。原本的力學體係。很難訓練到這些地方,這是原本力學體係的基礎構造決定的,在後側力學裡麵更吃天賦。

即便是想通過訓練來改進這些方麵,如果你采取了牙買加跑法,也很難進行這方麵的改造。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蘇神之前無法訓練這些方麵具體技術的原因。他隻能從前3點上去入手。

但現在。

時機已經成熟了。

前側力學已經按照原本的時間線推了出來。最關鍵的是自己現在這副身體也做好了,足夠承受新力學體係複合的準備。

這也是為什麼牙買加的跑法,最後普及到了全世界,不僅僅隻是因為這個跑法本身更符合潮流更先進,最主要的是已經有新的力學體係,為其搭配好的起飛跑道。

不然的話,牙買加跑法實在是太過於吃天賦,尤其是後麵50米,極其難以通過訓練提高,就足以讓絕大部分的運動員望而卻步。

這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