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4章 前側融合!這是全世界亮相的第一槍!(1 / 2)

“蘇神的速度很快。”

“他的彎道加速度開始展現這方麵,全亞洲沒有人敵得過他,就算是亞洲紀錄保持者謝正業也不行。”

“彎道途中跑,這個姿勢,有些特彆啊。”

“是好久沒有跑過200米的原因嗎?”

“不過速度好像沒有太多的下滑,彎道進直道,依然是第一個衝了出來!”

“他已經領先了,後麵的選手一大截,從這裡可以看到……”

“什麼???”

“他的跑法好像是百米的現在跑法?”這是李韜突然插了一句嘴。

“怎麼可能?這能跑200米嗎???”

因為在彎道上的時候,其實感覺不太出來,畢竟彎道的轉播視角以及跑動的感覺,都和百米直道不同。

一下子不那麼容易被看出來。

可是在進入直道後。

很多東西就會迅速展現。

百米方麵眼下全國都在關注蘇神,專業人士就更不要說了,現在誰不知道蘇神是在改變跑動方式和跑動姿態在跑步?

前側力學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

到底這是去年年底才發表的東西。

但是……

前側技術,那是知道的。

隻是以前前側技術不僅僅是沒有那麼多人去用,沒有那麼多人去研究,百米方麵使用的人都是小眾,更不要說200米方麵。

基數幾乎是沒有。

因此形成了一種前側技術,並不適合200米或者400米的整體感覺。

但事實上那是因為前側技術沒有內功心法的支持。如果你去拜讀過拉爾夫.曼的論文和著作,那你就肯定知道……

這裡麵的一個概念點。

前側技術和前側力學,不僅僅隻適合百米,而是100米到400米,通通適合。

隻是對於前測力學來說,100你是最主要的推廣項目100米推廣開來之後才會輪到200米,其次才會進入400米,基本上原本的時間線也是按照這樣一個時間在推。

所以眼下很多人甚至第一時間就認為……

前側技術,並不適合100米以上的比賽。

這最主要是因為前側技術在你不會運用前側力學的情況下,對於身體的損耗是比較大的,再加上200米400米,基本上沒有人用過,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種印象流。

還不僅僅是普通的人,即便是國內很多專業人士,很多都是這麼看的。

但事實上,這僅僅隻是因為前側技術,原本百米使用的人都不多,那就更不要說200米了,所以他不適合200米,是因為以前幾乎沒有200米選手選擇這個技術,這樣的說法……

完全是用結果反推。

單純的結果反推會出現很多的問題。

事實上後麵的200米王者萊爾斯都親自請過拉爾夫曼教他跑百米和200米,教他怎麼把新的力學體係融入到自己的短跑體係內。

事實上到了後麵,開始嘗試這種新跑法來跑200米的人越來越多。

這就是一個事物的發展過程而已。

開始沒有人使用,並不是代表這個東西本身不合適,甚至有可能隻是他的出場有點“太超前”。

沒有合適的東西來搭配,就像是生產力沒有合適的生產關係來搭配。

多少會顯得不那麼出眾。

這也是為什麼,才看到蘇神200米好像也要采取前側技術,本身就是專業人士出身的李韜,突然出現這樣的話語。

說白了就是覺得。

這太扯淡了。

不可能吧?

100米用這個就算了。

200米用這個是什麼意思?

不是開玩笑吧?

這成績能好嗎?

能不能好,你猜了不算,他猜了不算,李韜心裡猜了也不算。

隻有現實,才能作為最好的答案。

140米,150米,160米。

蘇神帶著明顯是偏前側的技術衝向了前方,這個地方他也給自己做了準備,並沒有采取那麼多的前側點,

到底他的身體也是需要一定的適應過程。

而且這些東西說實在話,也需要時間去做磨合。

但……

即便是這樣也夠用了。

尤其是用在牙買加跑法上。

簡直是相得益彰。

因為牙買加跑法隻需要前麵把速度達到最大,儘可能提高速度,那就行了。

後麵怎麼延續?

那就看天賦。

或者看技術。

牙買加的那一批人很明顯屬於前者。

蘇神這邊呢。

他的天賦當然現在也是世界頂級,這一副身體自己全力打造沒走任何彎路的科學化高速通道,如果還稱不上世界頂級,那就沒有什麼是世界頂級了。

除非你認為除了博爾特之外的田徑聖體都不算世界頂級。

他現在的身體已經足夠和之前的五虎級運動員硬拚天賦。

絕對不會落於下風。

甚至論身體各個方麵,整體短板的開發,整個身體係統的開發,他比所有人都要強。

即便這個人是博爾特。

在這種情況下,在這種身體條件下,他來走技術為主的路子,才有質的變化。

170米,180米,190米。

蘇神一邊跑一邊感覺身體給予自己技術動作帶來的反饋。

尤其是自己的身體在出現了疲勞後,在對抗疲勞程度上的技術動作優劣,以及在糖酵解係統開始占據主要功能後,前側技術應該怎麼做才能保持更好的輸出。

前側力學怎麼做才能更好的發揮。

這其實都是百米這個距離裡麵今年很難考量到的東西。

但是在200米裡麵。

卻可以很輕鬆的考察到。

這也就是他跑200米的另外一個原因。

他要在200米來檢測一下,100米裡麵檢測不了的東西,比如磷酸原係統退居次位後,糖酵解係統,如何良好的供應前側力學。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

他要看一看自己出現疲勞狀態下,對於前側力學的掌控,尤其是步幅率,也就是步頻的控製。

這個到底有多重要?

暫且不提。

蘇神感受了這一項衝過終點的感覺。

嗯。

比想象中要好。

而且好不少。

果然……

這個身體能夠帶來的技術上限。

比自己想象中要高的多。

而且200米果然是可以更好地檢驗自己的疲勞負荷管理。

彆以為這是什麼簡單的東西。

事實上拉爾夫.曼的前側力學裡麵,花了好幾個大章節在說這個,你就明白,為什麼蘇神這麼看重這一塊。

呼————————————

“蘇神衝過終點線。”

“成績是……”

其實李韜原本心裡想的是,這一槍他選擇的跑動姿態,可能跑200米就很不合適,這也許隻是他的一次嘗試。

但這個嘗試應該沒有什麼好結果。

所以這一項的成績應該不會太好。

他能領先其餘的這些人,主要是因為其餘的這些的選手……實在是實力太菜了點。

而並不是蘇神這槍跑的多好。

李韜看到蘇神衝過終點線後的第一感覺是這樣。

所以在楊劍喊出壓線後的成績,他其實沒有做太多的指望。

但下一秒,當他看到右下角的這個數字時……

感覺腦子像是被一個重量級拳擊手給來了一個前刺拳。

比如後手重拳那麼一擊必殺。

可也差點讓他整個腦子都唱起小星星。

多少?

他用這個技術,跑出了多少?

不用他多想,他旁邊的楊劍已經幫他提前喊了出來:“20秒20?!”

“竟然也是20秒20?!”

“順風0.6米每秒!”

“同樣是一槍合法的好成績!”

20秒20。

他用這個技術動作竟然跑出了20秒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