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4章 想要成為世界級運動員,首先要學會……看牙醫(1 / 2)

“這,這是什麼???”

即便是周兵看到了,都覺得,這個衝刺期的食物構成,太過於離譜。

光是詳細的構成劃分,就高達……十六條。

這十六條分彆是:

1把食物看做燃料,沒有燃料就無法好好衝刺。

2把用餐看做訓練,沒有這個心態,就很難做到100%的完成。

3符合80\/20法則。

4攝入粗加工的碳水化合物給身體蓄能。

5食用瘦肉蛋白保持身軀力量儲備。

6食用有利於恢複的脂肪種類,讓身體在備賽裡麵迅速恢複狀態。

7食用多彩果蔬。

8保證每天早餐攝入,不可學習博爾特。

9每個三小時必須進餐。

10滿足基本的水合狀態需求。

11運動中保持水合狀態。

12為專項開始蓄能。

13運動過程中的蓄能。

14訓練後的再蓄能與重建。

15達到基礎的營養支持以及合理水平。

16增加運動補劑和維生素攝入,保持比賽期間身體的最佳狀態。

而且還要給出每個人一個打分表。

飲食心態、潔淨飲食、進食頻次、水合狀態、補充恢複。

分成五個大類型,每個類型五個檔次,每個人都要根據各自的具體感受,給與打分,方便讓營養師根據這些結合數據來進行營養調整。

“這也太嚴格了吧。”周兵以前都覺得要吃這些營養計劃,有些難度,結果現在居然直接推進到了這一步:“這誰做得到?”

結果徐寶路看著他,淡淡說道:“這就是蘇神的備賽飲食營養方麵。”

“從這一屆大邱開始,他也希望你們可以做到。”

“畢竟,你們現在也是精英運動員了,需要的營養飲食搭配也要不一樣了。”

“這……”周兵聞言一愣,看著在另外一邊憋著鼻子喝特調營養液的蘇神,道:“阿添平常都是這樣???這也太恐怖了吧,光是個吃東西,就要細分十五六條???”

“還要每天給自己打分,這誰頂得住。”

“人家頂得住,所以人家是世界頂級運動員,而你不是。”徐寶路說話也是一針見血,絕不含糊,氣得周兵差點臉色都變了,道:“我覺得以前吃得挺好,計劃也不錯,突然換了沒必要吧,細分太多了,反而是種負擔。”

“當然有必要。”徐寶路毫不留情:“以前你是水平不夠,根本沒有必要,現在水平到了,訓練計劃既然都變了,為什麼營養計劃不變?這是哪門子道理?”

“而且你是不是以為吃不吃好,無所謂?”徐寶路就差直接開鄙視了:“那我告訴告訴你,用一個77公斤左右的運動員作為例子,如果他的體重每上升1.5千克,那麼他需要的垂直力提升也需要增加32.2N。”

“如果是100米運動員的話,平均五十步左右,每一步都需要增加接近2%的垂直力。”

“這,這是誰說的?”周兵看到徐寶路擺科學了,立刻有點慫了,隻能嘴硬。

“這是拉爾夫.曼先生的最新科研數據,怎麼,你有問題可以去找他對線。”

“而且……當你沒有給你的身體補充所必須的能量時,你知道會有什麼後果嗎?首先你的身體自己就會分解代謝,流失能量並消耗掉你好不容易艱苦訓練才能構築起來的瘦體重。而你的瘦體重又會比普通體重以更高的速率燃燒卡路裡,甚至你在休息的時候也是這樣。如果你不是在減肥的情況下,那我隻能很不幸的告訴你,在這類分解代謝紮昂台子喜愛,瘦體重本身,就是體內第一個會被轉化成能量的物質。”

“那麼,你還想要要身體在大賽之前,出現波動嗎?”

在徐寶路的連續攻勢下,周兵很快就敗下陣來,因為這方麵,他的確是外行人。

但拉爾夫.曼最新研究出來的這個數據,讓趙昊煥也很在意,道:“體重每上升1.5千克,每一步都需要增加接近2%的垂直力?這是真的嗎?”

“當然是真的,會有波動,但是不會太大,這個研究出來後,也可以對於我們在日後比賽日的營養結構調整,有大用處。因為體重增加後,尤其是短時間內增加的,瘦體重比率絕對很低,甚至是儲水帶來的效果,幾乎就沒有瘦體重增長,這樣會白白給你的比賽日運動表現帶來影響。”徐寶路說得很清楚,條理也很清晰,趙昊煥點點頭道:“難怪以前小添不讓我們在比賽日接近的時候隨便就增加體重,原來是這樣。”

“因為比賽日臨近增加的體重,絕大部分都是沒有用,負擔大的體重麼?”

“等,等等,你說什麼?”徐寶路看著趙昊煥的喃喃自語,仿佛在他的言論中品嘗到了北亣京老豆汁的恐怖:“你說蘇總,什麼時候讓你們不要這樣做的?”

“大概七八年前吧,剛在體校認識的時候,好像就這樣告訴我們了。”趙昊煥想了想道:“當時我剛開始接觸到短跑和肌肉體重的關係,正想著大量增加呢,當時我太瘦了,幸虧他告訴了我這些,我還記得有一次出去湘省比賽,就是賽前天氣有些濕熱,我喝了很多水,導致比賽的時候,的確有身體不太適應的感覺,仿佛有些發揮不出來訓練的感覺。”

“原來是這個科學原理。”

“小添真的是太有知識了啊。”

彆的什麼徐寶路好像沒有聽見,他隻聽見了前麵幾個字……

七八年前?

七八年前他就知道這個?

或者是注意到了這個方麵的影響???

我的乖乖啊。

這就是二十出頭,就在運動科學界,成為領袖的人物嗎?

這也太誇張了吧。

這什麼預見性啊。

他敢打賭,那個時候不管是科技水平還是認知水平或者是科學儀器都不夠支撐這個詳細數據的出現。

所以……

隻能說。

他對於這些東西,有了很敏感的“經驗性總結”。

而“經驗性總結”很有可能出現錯誤或者是個體偏差較大。

但就目前為止……

好像很少見蘇神的“經驗性總結”出現錯誤。

這。

算不算也是一種可怕的天賦呢?

到底搞科研,其實有時候,也是需要運氣和直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