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章 現在知道慕容複為什麼不喜歡王語嫣了嗎?(1 / 2)

“高翻?”

趙昊煥一聽,愣了,啥意思?

沒聽過啊。

也是。

在2013年之前,國內的力量訓練都是一塌糊塗,東一錘子西一榔頭,現在還有“高重心理論”的影響,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高翻是什麼,也很正常。

高翻。

來自於舉重的一個動作,這方麵我國是絕對的高翻大神國度,最先進的動作技術和訓練技巧,其實都在我國的國家隊裡麵。悄悄說一聲,這年頭國外大多數運動員做高翻翻杠,發力都不過髖關節,用大腿直接就上去。

而且力量舉和“單節奏”高翻,國外是比較猛、研究比較多,可惜力量舉版本和“單節奏”版本的高翻,對於運動員來說,效果要比正統版的高翻效果折扣,而且對於身體受傷負荷增大,不利於專業運動員使用。

有段時間,我們也過度迷信國外的東西,覺得“外國月亮就是圓”,這也要不得。

這也違背“科學化運動”的初衷。

彆忘記了。

舉重項目,舉重技術,同體重級彆,我們才是世界最強。

那麼這麼做,還要去舍近求遠,同樣是“不科學”的做法。

拿最好的東西用來訓練,就是“科學”。

如果是個人定製,那就加一句話,拿適合自己的最好的東西來訓練,就是“科學”。

這一點,以前咱們是走過彎路的,忘記了我國也有很多項目和訓練方法,早早走到了世界前列。

不先進,就“虛心學習”,強化自己。

已經先進,就“內部消化”,無需再過度迷信。

科學的定義是——科學不受價值約束、與價值無關。科學,是已係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其對象是客觀現象,內容是形式化的科學理論。

而非是,“歐美的”就是科學的。

任何國家的“科學”都有先進和落後的地方,老祖宗說得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何其適也。

所以這方麵,蘇神會更多的采取國內的高翻模式,而不是歐美係那種高翻模式。

這是有很大區彆和不同的。

事實上你去了外網就會發現,外國人都在研究我們的舉重大神各種技巧,而且我國這方麵相當有發言權,技術動作可以真正拍著胸脯說,就是為了國人量身打造。

關鍵是我國的這種高翻模式,傷病概率會降低,怎麼看都不用舍近求遠。

是“引膝”還是“單節奏”,就看你自己怎麼想。

這個時間段的國外高翻就是——提杠鈴向上縱跳接杆!

信不信由你。

反正蘇神這一波肯定站國家隊這邊。

這一波“科學”,還真就在咱大種花啊。

誰叫咱們舉重隊同級彆,就是世界霸主,無敵統治者呢。

在蘇神稍微一解說後,趙昊煥懂了點,道:“這不就是舉重動作,砍了半截嗎?”

好家夥,這麼解釋真是簡單粗暴。

但可能自己第一次聽的時候,也會這麼感覺。

蘇神上一世這方麵訓練太少太晚,早知道這方麵的好東西就在國內,早早開始接觸訓練就好。

這次重開,他可不會含糊,一定要早早科學化這個項目。

這也是公認對於爆發力項目,最有幫助的一個單項訓練之一。

“來,我做一遍給你看。”蘇神道:“首先杠鈴杆在小腿中間,這是起步姿勢。”

“然後你的肩膀要在杠鈴的前麵,這就可以讓你的臀位保持比較正常的位置,脊柱也處於中立位,不容易受傷。記住,這有個問題千萬不要做出,就是坐下去,這樣會讓你的肩膀位置變成錯誤位置。”

“第二就是軀乾位置,也是保持中立位。穩定住。”蘇神穩住杠鈴杆後道:“我們把步驟分開。”

“走三步。”

“這是第一步,看看清楚我軀乾和地麵的角度,到膝蓋附近結束。”

“第二步,過膝蓋之後要快速上揚,儘量快,不要磨蹭,也就是說,第一段是個趨於穩定的速度,到了第二段這裡,要立刻加速上揚,爆發出來。”

“這裡有些細節,你注意看一下,把膝蓋‘引’到杆子下麵,軀乾中立,不要搖晃,要穩定。”

“第三步就是髖膝踝的蹬伸動作,也是我們最需要做好的一個地方。”

“要領是核心收緊,在髖膝踝的力量傳遞到杠鈴杆之前,上半身不參與動作,隻是幫助鎖定杆。等髖膝踝的力量到了杠鈴杆的時候,上來,最後外加一個聳肩,進去,結束第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