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章 國內第一次有人真正講清楚了這個技術(1 / 2)

送髖技術的修改。

眼下國內的五種送髖技術——

1、骨盆的三軸性運動說。

2、擺腿帶髖說。

3、蹬地送髖說。

4、中心軸運動說。

5、骨盆前挺說。

從這五個裡麵進行大家最熟悉的一些關鍵鏈接,然後從中儘量延伸到科學送髖領域。

蘇神在每個人都背好了骨骼和肌肉分布圖後,現在說起來也是十分的流暢,不會再和最開始說的時候一樣,還要每次停下來解釋半天這個部位在哪裡。

“從人體解剖學來說————以人體解剖學對人體跑動或走動過程中的軀體運動進行分析,當體運動中出現後蹬支持動作時,人體骨盆會相應發生扭轉運動支撐運動係統。在人體係統中,人體運動肌肉與相關骨骼的動作協同和係統配合下,能完成軀體骨骼和骨盆的扭動動作。其中軀體扭動基於軀乾的結構,即脊柱是由一係列關聯的椎骨組成,椎骨與椎骨之間依靠關節連接。這些關節和椎間盤可以使相鄰椎骨發生向上向下的伸屈動作,同時也可以小範圍的向身體兩側伸屈。脊柱位於軀乾的中央部位,可以起到支撐軀體伸展的作用,胸廓和軀乾是人的骨架結構。身體背部肌肉會隨之牽動脊柱運動,胸腔進而跟隨脊柱轉動,這一牽引過程中腹部肌肉也會給予支持。骨盆好像是機器的盤輪,其也是隨著脊柱的運轉而扭轉。身體軀乾和骨盆整體結構之間的扭動呈相反狀態,一個向左一個必然向右……”

“以上運動動作的係列配合和形成正是人體送髖動作形成的解剖學解釋。”

“從運動解剖學的“送髖”技術動作來剖析的話————作為人體移動的方式,跑步是有規律的運動。跑步動作時,雙腿雙腳交替離地跳躍,在動作的某些瞬間,雙腳出現同時離地,雙腿向上曲張。所以,“送髖”的實際作用是使得身體重心向前躍進,進一步的能提升水平方向的前進距離。在跑步中,送髖動作時常出現,尤其在專業運動員進行跑步動作時,這一技術動作需要身體骨盆前送動作和前挺動作協調進行……”

“因此從運動解剖學上來說,“送髖”可以減小騰撐比率,有助改善步頻。在途中跑中送髖讓擺動腿一側骨盆產生旋內作用,使支撐腿的髖部後劃、後伸的速度和幅度變快。而支撐腿伸髖產生的速度和途中跑速度的慣性,又壓縮了著地腿膝關節進行退讓性收縮的時間,加快

了著地後劃的速度,使人體重心迅速超越垂直支撐點進入快速後蹬伸髖階段……”

“這樣的話‘送髖’技術在跑的各階段中都能主動地調節和利用與外力的作用,縮短各動作的時間,從而對提高地短跑速度。”

“現在來說最後一個方麵。”蘇神拿著自己做好的圖紙,繼續講解道:“從運動生物力學的“送髖”技術動作剖析。”

“運動的準備動作是身體進行後蹬預備,而後蹬力大小是運動員肌肉能力大小的直接反應,但後蹬的實際作用並不是完全依賴後蹬力大小。後蹬的技術、技巧也決定了後蹬實際效果,進而影響了骨盆及腿部移動動作。假如骨盆不能向前,大腿也不能太高,那麼支撐力就會偏離人體的中心,使得人們運動的方向和水平上的分力之間不協調,那麼就得不到理想的結果……”

“腿的擺動向前越有力,那麼大腿後的肌肉就會拉的越長,肌肉向後拉伸可以為向前運動蓄積力量,這就為下一步的後蹬提供良好的條件。大腿拉伸後,骨盆會傾向於身體前方運動,後蹬動作越有力,腿部擺動速度越快。後蹬動作的伸展能夠促進骨盆呈平衡態,而兩腿交替則保證骨盆向前方運動,保障軀體動作的基本條件……”

“這樣一來,在運動生物力學上,送髖能夠節省運動耗能,送髖完成後,後蹬姿勢保持正確位置,在很大程度上能快速減少骨盆活動區域。”

“你們都明白了一點吧,先把握住人體解剖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力學。然後我們就可以得出,這五個國內的論點,到底哪些是不對的,哪些可以吸取,哪些必須要取締。”蘇神在上麵說著,小團隊裡麵的人,因為已經被蘇神打了一個比較好的知識基礎,聽起來勉強還能跟得上去。

其餘的人,那聽著叫做一個……如聽天書。

完全就是,每個字都認識,拚起來後,就徹底對於其含義,表示懵逼起來。

而這些人,居然還能聽得下去,並且不斷點頭,還在提問。

這些人都是些什麼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