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也沒有想到,不過短短半月的時間,京師所發生的事情,竟然已經傳到了江南。
而且那些豪族士紳,反應如此迅速,已經將事鬨騰起來了。
雖然他知曉朝中必然還有江南士族的走狗餘孽。
也知道了策劃此次行刺的幕後黑手。
但是這般速度,也確實是在他意料之外。
這根本不在他的計劃之中,一時之間,也是陷入了沉思。
江南之地,可不比遼東和京師這些地方。
遼東那些所謂的將門,充其量算是一群小鬼,不過是萬曆年間開始慢慢形成的勢力組織。
至今也不過三四十年而已,隻要自己不犯蠢病。
乾掉這些不成氣候的小鬼,根本沒什麼壓力。
京畿之地更不用說,這裡是皇家的大本營,大明兩京十三省,皇帝對於京畿的統治和管控是最為深刻的。
可江南那些地方的大戶們,是真正的勢力龐大,根基極深。
凡是能上得了台麵的,哪個沒有兩百年以上的發家曆史?
而且因為戶籍製的原因,這些當官的士大夫,還有那些吏員豪族,可是已經世襲兩百多年了。
就連成祖皇帝當年,倚仗驍勇善戰的“燕軍”坐鎮南京時,都是處處收到壓製和掣肘。
因為朱棣不是正統繼位的皇帝,當時大多數的文人士紳,心底裡根本就不認朱棣這個皇帝。
然而朱棣即使手握雄兵,又有何用?
他謀逆造反出身這件事,是天下皆知的事實。
他總不可能把人都殺完,全部滅了口然後自己對自己說我就是正統繼位的吧?
最後無可奈何,硬著頭皮也要遷都北平,放棄江南這個大明朝的龍興之地。
至於後世流傳所謂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完全就是無稽之談。
不過是一群曆史文盲,在網絡上看了點剪輯編譯的文桉視頻,無腦吹捧而已。
也就偏偏那些連九年義務教育都沒完成的貨色而已。
全靠一張嘴來編。
實際上是江南的風言風語,各種陰陽怪氣,朱棣壓根就受不了,然後他還沒辦法。
而且他的管控力度,比起太祖皇帝來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那地方可有不少認死理,不變通的老頑固,還有一堆心向建文的舊臣,朱棣能號令得了他們?
京師乃是一國之都,豈是隨意就遷,隨意就定的?
成祖皇帝在永樂十九年帶著文武大臣北上,定北平為行在,即臨時國都之意,大明的京師依然是南京。
洪熙與宣德兩朝,在北京也是以行在的名義,京師從來都是南京,隻不過皇帝不在南京而已。
一直到正統年間,年幼的英宗皇帝力排眾議,終於正式定北京為京師,南京改為陪都。
也是在那時起,北京城正式稱之為京師,用京師大印,官方稱南京為南都或南京,民間稱之為金陵城。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南京才會保留了六部九卿的衙門機構。
而自武宗皇帝後,大明朝已經有一百多年,沒有過皇帝駕臨江南了。
而到了崇禎年間,江南士族與朝廷早已不是一條心了,對於他們來說,皇帝不過是遠在千裡之外的擺設。
而當地的百姓,愚昧無知,自小接受的便是地主大戶的管轄和統治,更是不知道皇帝為何物。
說句不好聽的,江南已經形成了半諸侯國,那些豪族大戶們在這種天高皇帝遠的地方,可謂是呼風喚雨,無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