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在山西境內鬨出這麼大的動靜,自然是瞞不過宣府和大同兩鎮的將領的。
他們在得知自己的財神爺居然被連根撥起後,彆提有多緊張了,畢竟他們的屁股實在不乾淨啊。
商人被一網打儘就算了,連衛所都直接被裁撤了,將領還要拿錢財去換命,下一個打擊的對象會不會是他們呢?
一些膽小的在得到消息後,甚至直接跑回家去收拾金銀細軟準備跑路了。
而一些膽大的,帶點腦子的,都是立刻派心腹前往京師和太原打探消息,想要證實此事是否屬實。
並在同一時間,就把自己的私兵家丁們給全部收攏了起來,也做好出逃或是反抗準備。
邊軍將領們緊張的渡過兩日時光後,情報還沒有傳回,可是總督陳奇諭已經到了大同府。
這讓他們更不放心起來,他們才剛剛得到風聲,這陳奇諭就來了,他們自然是懷疑的。
如果他此次前來,是興師問罪的該怎麼辦,但讓他們直接造反,又覺得沒有這個必要,於是隻能懷著忐忑的心理前去接見。
實際他們是缺乏造反的底氣和勇氣,這種事情太大了,那可是誅九族的,一般人不到絕望之時根本不敢去乾。
明末的軍隊體製雖然弊端很大,可是這好處也不是沒有。
至少在曆史,不管明朝爛成什麼樣,打仗打的如何稀爛,皇帝怎麼不行,朝廷怎麼黑暗,都沒有將領敢直接造反的。
因為主要軍權並不在他們的手,而是掌握在巡撫、總督等文官手裡,就算是沒有巡撫和總督,軍隊想要調動,也得要兵部的批文。
因此他們掌握的,也就是自己畜養的私兵家丁而已,但也因為這樣,這些將領的偏向性非常大。
普通的軍士連溫飽都不能解決,他們卻還要大肆的剝削壓迫,因為在他們眼裡,這些隻不過他們斂財的目標而已。
隻要養好了自己的親兵家丁,朝廷也不敢拿他們怎麼樣,畢竟家丁才是核心戰鬥力嘛。
而朝廷和兵部呢,是持默許的態度的,隻要你不明目張膽的違抗命令,不扯旗造反,就隨便你怎麼搞。
就因為這個簡單的原因,明朝的將領是既沒有造反的勇氣也沒有這個實力的。
但是卻滋生出了軍閥心理,軍閥心理最嚴重的地區,自然是遼東,因為有李成梁這個完美的教材,又是最混亂的地區嘛。
而九邊的其他地區呢,這種情況還是較好的,問題沒有遼東那麼嚴重,這些將領大多是貪財怕死的貨色。
因此朱由校一直都不怎麼重視九邊的問題,所有的行動和政策都是針對京師、江南、遼東這三個地區的。
明末最大的問題,也主要集中在這三個地區,其他的不過是小菜一碟而已。,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