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九章 糜爛根本(2 / 2)

如果不能的話,那簡直就是滅頂之災,不止錢糧保不住,連性命都保不住。

而境內也不太平,那些少民,尤其是回民,都是舉族造反,同樣搶掠百姓,發動戰爭。

因此西北的軍隊,是具備一定的戰鬥力的,比起九邊其他的的軍鎮,那可算是一支精銳了。

被譽為所謂的有抱負的,愛惜百姓的,生不逢時的崇禎皇帝,不去想辦法減除百姓的負擔就算了,還加征了剿響和練響。

完全是在逼迫老百姓走造反這條路,大明在他的手亡國,可以說完全是活該。

那些後世各種吹捧他的,如果讓他穿越到明末的陝西來,恐怕他會心甘情願的成為李自成的排頭兵,造反明朝。

朱由校曾經翻過一些書籍,他依稀記得,當時明朝的財政收入,有三成是來自陝西一省之地,富庶無比的江南之地,才承擔了區區的兩成。

由此可以看出,明朝的財政早已處於崩潰的狀態,朝廷和皇帝根本管了那些富戶地主。

甚至可以這麼說,朝廷能收多少賦稅錢糧來,取決於這些富戶地主們願意繳納多少。

而對於那些無權無勢的平民百姓呢,可以說剝削到了極致,這樣的朝廷,怎麼會有威信,民心又豈會聚攏起來。

因此當王二殺官造反後,西北的百姓響應者無數,在短短的幾年間,出現了幾十家巨寇。

起初隻是平民百姓活不下去而造反,事態還沒有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可到了崇禎四年以後,農民軍的內部,出現了許多的邊軍士卒,他們也開始參與造反了。

為什麼呢,因為朝廷拖欠了他們大量的糧餉,就算是等到朝廷撥發糧餉下來,將領和官員也要克扣掉大部分。

到他們手的,可以說寥寥無幾,正所謂皇帝還不差餓兵呢,不給錢糧也就算了,還要他們戰場去打生打死的,哪個願意。

俗話說的好,寧願被撐死也不做餓死鬼,這些走投無路的邊軍士卒,乾脆投靠了農民軍,去搶錢搶糧,逍遙自在。

所以在明末的曆史,西北幾個軍鎮的邊軍存在感並不高,皇帝和朝廷也極少的去調動和驅使他們。

畢竟軍隊的人都快跑光了,將領都要成光杆司令了,還怎麼去打仗呢。

更不用說還要防備蒙古人的入寇和少民的造反了。

而當時的朝臣和官員,以及皇帝呢,他們不可能不知道因為財政崩潰,賦稅過重而引起的局勢糜爛。

至於為什麼不去改變呢,還是在於執政皇帝本身,誰不知道,崇禎皇帝朱由檢是個死要麵子活受罪的人。

李自成圍攻北京時,他自己都已經安排王承恩準備跑路的事宜了,結果被大臣懟兩句,就當場泄了氣,隻字不敢提。

而且心胸極度狹隘,沒有容人之量,生性又多疑,他怎麼敢去向朝臣官員,以及天下的士紳富戶開戰呢。

朱由校可不是朱由檢,如果真的無法挽回的話,他寧願大明朝被他折騰到死,也不願意破罐子破摔的苟延殘喘。

隻有穩定住北方的民心,朱由校才能夠有作為,隻要北方不爆發大規模民亂,大明朝就不會像曆史那樣,遍地烽煙。,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