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 漕運總督(2 / 2)

總兵官和參將的府衙大本營就在淮安這座關鍵城池當中,統籌全局。

總兵官跟參將這兩個職位的人選,也和南京守備是一樣的,隻能由勳貴來擔任,就連武將都不行。

目的就是要將漕運緊緊的抓在自己的手中,事實證明,朱棣的預料是完全正確的。

一直到景泰年之前,運河一直都是暢通無阻,從來就沒有出現過現在的情況,動不動就是哪裡堵了,哪裡需要疏通維修,向朝廷伸手要錢。

可自從土木堡大敗之後,一切都開始改變了,蒙古騎兵時隔八十餘年再次跨過長城,入侵漢地。

這些強盜馬匪的肆意搶掠和破壞,完全摧毀了北方幾省的農業基礎,百姓因為戰亂而民不聊生。

而當時的國都京師,也剛剛經曆一次大規模的保衛戰,各地的調派而來的守軍,以及流竄逃亡的百姓都是要糧食吃的啊。

當時的京師乃至整個北方,各個地區互不相通,也根本就沒有多餘的糧草來維持保衛戰所急需的糧食。

因此一直都存在感不強的漕運,一瞬間就變成了救命稻草,當時的北方,就和現在一樣,所有的物資糧食全靠南方供應。

勳貴們循規蹈矩的執行著正常任務是完全沒問題的,可是到了這種戰爭緊急狀況時,他們在這方麵的能力弊端就顯現了出來。

在北京保衛戰的前後時期,因為要大批量的運糧、運兵、運物資,運河上的船隻何止多了十倍,完全超出了承受範圍。

漕運事務的突然繁忙,讓勳貴武臣們措手不及,因為當時涉及到許多省府地區的行政,又要進行各方的協調工作,武官們根本就應對不過來。

於是景泰皇帝朱祁鈺,就派遣了大量的文臣,入總兵官和參將的府衙進行協助,其中不乏有侍郎和都禦史之類的高官。

北京保衛戰勝利之後,頭號功臣於謙的聲望和權力達到了頂峰,同時也是文臣們的頂峰。

於是這些早就不滿屈尊於勳貴武臣之下的貪權之人,就開始搶奪起了武將的權力。

漕運總督之職,就是因此而增設的。

可當時雖然有了漕運總督之職,但權力還是比較平衡的,漕運總督還不能夠一言而定。

文官們也知道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所以也不急於一下子就拿到能夠一手遮天的大權。

於是當時的漕運,就形成的文武雙方並治同管的局麵。

他們的分工是文臣負責與各省糧道,按規定將應征的漕糧征集起來。

等在淮安清點核對了以後,再由武臣負責押運進京,即所謂的“文督催,武督運”。

到了景泰八年,被囚禁了八年之久的正統皇帝朱祁鎮,通過奪門之變再次複位登基,改元天順。

這時的朱祁鎮,已經不再是那個心智不成熟,隻顧貪玩的正統皇帝了,而是政治手段和心智都已合格的天順皇帝。

他登基之後,對於文官的巨大權勢有了一個大概的認知,大權旁落,讓他這個二次上位的皇帝有了強烈的危機感。

於是他在各種綜合因素的指引下,非常果斷的處死了當時的第一權臣於謙,這個導致文官崛起的“罪魁禍首”。這裡是站在皇帝的角度說問題,不是黑於謙!,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